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 阿旦增 何成军 何香利
5月19日,联合国粮农组织正式认定“甘肃皋兰什川古梨园系统”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标志着甘肃传统农业文化获得国际认可。
位于兰州市皋兰县什川镇的这一古梨园系统,凝聚着当地群众的生态智慧。在漫长的生产实践中,他们创造并传承了多项独特的生产技艺——“天把式”高空作业和高杆吊枝等独特农作法,掸花震虫、烟汁杀虫等绿色植保技术,复合种养、以水带肥等生态庭院模式,以及传统土窖贮藏保鲜方式……
这些,都是千年梨园对话世界的底气所在。
一
初夏时节,走进兰州市皋兰县什川古梨园,万亩古梨园沿黄河阶地铺展,古梨树虬枝盘曲,苍劲挺拔、树影婆娑。
什川古梨园,创造了“世界第一古梨园”的绿色奇迹。“这里近万株百年古梨树与黄河、黄土高原共同构成了一个生生不息的农林复合系统。”皋兰县什川镇副镇长牛成钢介绍道。
什川古梨园的历史可追溯至明代,当地农民利用黄河沿岸的独特地形和气候条件,创造性地发展出“高田下川,梨园镶嵌”的立体农业模式。
据省农业农村厅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处二级调研员石瑛介绍,古梨树根系深达6米,能有效固持黄土高原脆弱的水土,配合“间作豆类+自流灌溉”系统,水资源利用率达85%,构建了“保水—固土—增肥”的生态循环模式。
黄河水千年不息地滋养着古梨园。在这片土地上,高原特有的野生杜梨历经自然选择,为古梨园提供了宝贵的种质资源,丰富多样的昆虫种群则保障了梨花的授粉需求,共同维系着当地梨产业生生不息的活力。
二
“甘肃皋兰什川古梨园系统”是世界珍贵的梨园复合农作技艺及其知识体系的发祥地及传承地。
近年来,皋兰县深耕古梨园技艺传承,形成了“古法+科技”管护体系,并深挖农文旅资源,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的新路径。
“这些老梨树就像我们的祖辈,得用最传统的老法子伺候。”什川镇62岁“梨把式”魏周玉口中的“老法子”,正是被列入甘肃省级非遗的“天把式”技艺,果农用特制木杆完成高空修剪,不用梯子便能触及10米高的树冠。
魏周玉从小跟随父辈学习春季掸花、夏季堆沙、秋季抹泥、冬季刮皮等传统养树技艺。“冬天刮掉老树皮,既能消灭越冬害虫,又能让树‘呼吸’更畅快。”
目前,这些看似简单的土办法与现代技术相辅相成,保护中心建成苗圃基地,定期开展农技培训,年培训果农超2000人次。
绵延数百年的传统智慧不仅催生出“一棵梨树多重收益”的现代产业模式,也实现了生态保护、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的良性循环。
什川古梨园延伸梨膏、梨醋等深加工产品产业链条,打造“软儿梨+旅游”新型业态;推动古梨园向集观光、餐饮、民宿于一体的综合旅游区升级,每年吸引游客超100万人次,带动旅游收入1亿元以上。
三
在什川,梨树不仅是经济作物,更是一种文化符号。
目前,什川已建成集生态博物馆、农耕文化数字体验馆、古梨树基因库于一体的综合性保护中心,创新打造“梨园记忆馆”等沉浸式文化空间;通过“梨文化”进校园活动,设立“梨文化传承基地”,形成一条线上线下融合的活态传承文化纽带,年接待研学游客3万人次。
近年来,皋兰县全力推进“甘肃皋兰什川古梨园系统”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在遗产地保护利用系统建设、核心和支持区域位置规划等方面,均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保护好古梨树就是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的根。”石瑛介绍,作为黄河上游唯一的千年古梨园系统,其“干旱区乔灌复合生态”“活态农耕技艺”具有不可替代性,符合联合国粮农组织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生物多样性保护+传统知识传承”认定的核心要求。
甘肃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杨金泉表示,该系统成功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既展现了甘肃传统农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也为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上一篇:首图赴恩施开展“春雨工程”
下一篇:高速公路上永不停歇的“齿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