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傲 张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文化强国,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事关中华民族复兴大业,事关提升国际竞争力。”建设文化强国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之义、是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锚定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要深刻认识加快建设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意义,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为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文化支撑、筑牢文化根基。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要始终坚持党对文化建设事业的全面领导,压紧压实各级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全面领导责任和党员领导干部政治责任,把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党管互联网原则落实到位。聚焦互联网主阵地主战场,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提高管网治网能力,增强信息化条件下工作主动权。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开展意识形态工作,不断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文化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用共同理想信念凝聚意志,用中国精神激发中国力量。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实施中华文化传承工程、典籍整理工程等,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对中华文化中的思想精华,作出通俗易懂的当代表达,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不断发扬光大。充分发挥主流媒体与新媒体平台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实现在社会各领域的有效传播,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人民生产生活深度融合;充分运用新型文化业态多样化模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多种形式的创意表达,打造系列文化精品,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召力。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总体规划,统筹结合本地区历史文化、民族特色、自然风貌、名胜古迹等文化资源禀赋以及文化产业基础,制定和完善符合本地区实际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专项规划和政策措施,明确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最大限度避免同质化发展、无序发展,杜绝“内卷”。找准文化产业与相关经济业态的连接点,推进文化产业与国民经济相关领域深度融合发展,进一步拓展文化产业发展空间,不断延伸文化产业发展链条,带动形成上下游产业链吸纳就业规模效应。如推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历史文化旅游、红色文化旅游、特色民族风俗旅游,举办各类文化节庆活动,打造城市文化街区、特色小镇、最美乡村等。
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改进文艺创作生产服务、引导、组织工作机制,引导广大作家、艺术家立足生活的深厚沃土,自觉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学习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充分发挥个性与创造力,推出更多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深化网络管理体制改革,统筹和打通网络内容生产和传播各环节各领域,按照归口领导、集中统一、高效协调的原则,进一步整合网络内容建设和管理职能,推进新闻宣传和网络舆论一体化管理,推动形成更加科学高效有序的治网格局。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用好中华文化资源、紧扣国际关切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深入实施中华文明全球传播工程,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作者单位:新疆大学、石河子大学)
上一篇:携手打造“投资西部”亮丽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