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光明日报
五月的海南骄阳似火,但椰风海韵的浪漫是属于游客的。对于四普队员来说,无论什么自然条件,碧海寻珍、琼岛觅遗是不可松懈一分的责任。日前,记者走进海南岛,见证这场跨越水下、岛礁到陆地的文物普查行动。
踏浪寻珍
在祖国疆域最南端的蓝色海面上,一串串岛礁如珍珠般散落于碧波之间。三沙市“四普”岛礁陆域实地调查工作队队长寿佳琦和队员不顾风浪与烈日,在三沙市的岛礁间找我国先民世居南海的重要物证。
“300吨的渔船在五六级风浪中颠簸,躺在床上都能把人颠起来,桌上所有的东西都会掉地上,看屏幕上的字都是跳的,一天要吐四次……”三沙文物普查工作队队员高天胤回忆起那段二十多个小时的航行,仍心有余悸。寿佳琦在一旁补充,队员晕船是“标配”,但“很多队员倒下了又站起来”。西沙纬度低,海上阳光辐射强,不少队员还晒脱了皮。
——这支队伍历时30天,航程600余海里,辗转17座岛礁,顶着“高温、高湿、高盐、高紫外线”,克服晕船晕浪,复查三普的文物点共48处,新发现和登记不可移动文物点27处,文物年代从唐宋到当代。
“四普”首次把文化景观纳入到普查对象中。寿佳琦介绍,西沙群岛石岛“祖国万岁”刻字和永乐龙洞被列入文化景观。“祖国万岁”石刻记录着守岛官兵的豪情,而永乐龙洞的溶岩深处,是“南海龙宫”的神秘传说。
最特别、最具海南本土特色的文物点,当数那些岛上的珊瑚石小庙,是海洋文明的活化石。这些庙又分兄弟公庙、土地公庙、娘娘庙等,既反映了南海渔民的宗教信仰,又与“抢渔门”的习俗有关。“先来岛上的人往往会搭建小庙、进行祭祀,宣示捕捞优先权,后上岛的人看到祭祀活动痕迹,就不在这个区域捕鱼了。”寿佳琦说,“这些文物也说明,海南的先民是最早到岛礁上生产生活的人。”
琼州探幽
海南岛上,从红华农场苏联房、王震将军橡胶试验田,到定安故城……普查队员行走在这些散落的文明碎片间,将它们的数据汇入我国文物“家谱”,串联起海岛的历史经纬。
走进临高县红华农场,一栋欧式风格的砖木结构山脊型瓦房静静矗立,灰墙上“艰苦奋斗”几个方正的红字依稀可辨,将人瞬间拉回开荒地、种橡胶的火热场景。走进屋内,一条狭窄的走廊连通头尾,把房子隔成两边,中间数个高挑拱门彰显其异域特色。临高县四普专家组成员唐凯告诉记者,这是本次普查新发现文物点——红专四队苏联房,是我国“战南疆,开荒山,垦沃土”、突破帝国主义橡胶封锁的历史见证。
“军号响,歌嘹亮,复转官兵赴海南……反封锁,种橡胶,风餐露宿志更强……”20世纪50年代初,中央军委安排部分军人转业,奔赴海南垦荒植胶,创造奇迹。其中一部分人来到临高县建立红华农场,红专四队就是最早建立的场区。为了给前来指导种植橡胶的苏联专家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农场的员工与苏联方共同在红专四队修建了一栋“苏联房”。
“这是海南橡胶开发历史那段艰苦奋斗岁月的见证,也是我国和苏联友谊的见证。”看着日渐老去倾颓、墙壁爬满“老年斑”的苏联房,临高县皇桐镇红专居委会党支部副书记王修武说,他和当地民众都期待它能赶快作为文物被保护起来,得到修缮。
保亭县王震将军橡胶试验田中,时任农垦部长的王震将军亲手栽下的第一株胶苗和近700株橡胶树,同样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实施橡胶战略的历史注脚。一片橡胶林作为文物,要如何普查?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民族博物馆负责人、县四普普查队队长符仙瑾告诉记者,除了测量树林范围,厘清树木棵数,还要量树围,甚至记录树枝的分杈,也要访谈调研当年种植橡胶的相关故事。
“大家快离我远一点!”符仙瑾普查途经一片橡胶林时,踩到一条手腕粗的黑蛇,先是一愣,然后立刻向队员示警,接着拔腿就跑,好在有惊无险。因潮热的气候和茂密的植被,海南岛上多虫蛇,普查队员对花蚊子、蚂蟥等的骚扰已是见怪不怪。1998年出生的符仙瑾还擅长用年轻人的幽默和积极,化解四普的艰苦。为了复查七仙岭悬崖上拔地撑天摩崖石刻文物点,她在高温天气背着相机和无人机,爬了两三个小时山,事后却笑言:“征服了一座山,那种快乐你们想象不到。”
符仙瑾还以年轻人的活跃思维,创新了普查工作方式。“看,这是我们航拍的VR全景图,可以720度视角查看文物点环境情况。”她拿着手机向记者骄傲地展示。在她的建议下,保亭县在省内率先采用720度全景航拍。她还引进手持三维雷达激光扫描仪,以记录古井和坑道等文物更完整的信息。
从万年前的南或河旧石器遗址,到苏轼留下的足迹,再到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到岛礁上的一座座珊瑚石小庙。海南的第四次文物普查从陆地、岛礁到水下,“海陆”联动将文物点连缀成珠,在碧波与热土间写下跨越历史的文明诗篇。
(本报记者 李韵 王笑妃)
下一篇:毕业照怎么拍,不妨学生说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