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营商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其对于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具有重要作用。今年2月,青海“新春第一会”——全省促就业促发展促团结招商引资大会召开,提出要因地制宜推进全方位招商,以培育新优势为重点做好新兴产业招商,围绕补链延链升链加快传统产业招商,聚焦长远布局加大清洁能源产业招商,持续推进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招商,着力优化提级服务业招商,整合提档农牧产业招商,不断提高招商引资质量和水平。同时,《青海省关于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工作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若干措施》提出聚焦营商环境,打造招商新高地,从公正透明法治环境、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廉洁高效政务环境三个维度优化营商环境。营商环境、“优”无止境。“新春第一会”重大部署及其“若干措施”成为今年青海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力以赴营造良好氛围、大力推进招商引资的重要工作指引。
一、营造公正透明法治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这一重要论断为优化营商环境指明了方向。企业活力强不强、潜力大不大,要看营商环境好不好;营商环境好不好,关键要看法治化程度高不高。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依法保护企业产权和企业家人身财产权利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也是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应有之义。当前,“远洋捕捞”式执法突显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紧迫性。落实政策打折扣、推拖绕,对企业诉求消极应付、重招商轻服务,乱作为时有发生、侵害企业合法权益等等,都与打造公正透明法治环境要求格格不入。当前,民营经济发展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同样也有许多新优势新机遇,党和政府尽全力为民营企业纾困解难,出台了多项减税降费具体政策,旨在给民营企业注入信心和动力,不能让个别趋利执法挫了企业信心。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必须树立“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意识,自觉在法律约束下和制度笼子里用权。
二、打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决破除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各种障碍,持续推进基础设施竞争性领域向各类经营主体公平开放,继续下大气力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民营企业的出现推动了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和完善的进程,提高了中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使大浪淘沙、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基本规则成为人们的共识。可以说,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之所以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与民营企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和贡献密不可分。
我国经济发展能够创造中国奇迹,民营经济功不可没。然而,民营企业在市场准入方面还在遭遇“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如何在进一步放宽准入的政策利好下,让民间投资不仅“有门”可进,更要有所作为,显然需要更多方面的培育与支持。要破除“三重门”,让各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共同在同等环境和条件下公平竞争,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让创新与财富创造的源泉充分涌流,让民营企业创造活力充分迸发。要坚持不唯所有制、不唯大小、不唯行业、只唯优劣的信贷理念,只要是好的企业,都是银行服务和选择的对象,让各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在市场“无形的手”的引导下公平竞争、合作融合、共同发展。要做到“喜新不厌旧”,用管理、服务和科技为传统产业赋能,推动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焕新发展。提前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不折不扣支持各类企业“向新”升级、“向绿”转型、“向高”攀登。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也要有所选择,大力发展适合青海地方特点的清洁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绿色算力产业,坚决对破坏生态环境和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和项目说“不”。
三、打造廉洁高效政务环境
干部作风是营商环境“风向标”,是决定项目能否顺利落地、企业能否留得住、长得大的关键因素。营商环境包括政务环境、法治环境、金融环境、人才环境、生态环境、区位优势、基础设施等。其中,政务环境体现着政府部门为经营主体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对整体优化营商环境具有带动和保障作用。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着力提升政务服务水平,打造优质高效政务环境。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民营经济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同时,关于民营经济的理论和政策也是一脉相承、与时俱进、不断完善的。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市场与政府关系的经济学难题得到逐步破解,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要求政府“有形的手”和市场“无形的手”协同配合,既“放得活”又“管得住”,防止出现政府缺位、越位和错位。简单说,就是做到日常“无事不扰”、监管“无处不在”,促进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要做到“无事不扰”。认真执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的意见》,加强对涉企检查的监管,能合并检查的,不得重复检查;能联合检查的,不得多头检查,坚决做到“无事不扰”,让企业有更多精力投入到生产活动中。要做到“无处不在”。“无事不扰”并不是说政府就可以做甩手掌柜了,而是要转变观念,将思维从“管理员”向“服务员”转变,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靠前服务,有需必应,将民营企业的急难愁盼问题作为政府为企服务各项工作的逻辑起点,做到“不叫不到、随叫随到、说到做到”“政府围着企业转、企业有事马上办”,让企业心无旁骛谋发展、专心致志搞经营。针对不同企业,制定全生命周期服务方案,在用工、用地、用能、融资等方面为企业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持,让服务“无处不在”。要规范涉企执法。推行“扫码检查”,构建企业反向评价机制,让民营企业成为对政府部门执法工作评价主体。坚持首违不罚、轻微免罚“两张清单”,把握对民营企业的执法力度和尺度,让执法更有温度,释放出暖商亲商安商信号,给民营企业家带来较好市场预期。
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优化营商环境,可谓“永不竣工”的系统工程、民心工程。只要拿出务实举措,凝聚最大合力,千方百计、全力以赴优化营商环境,形成人人、时时、处处皆重营商环境的好氛围,就一定能进一步提振信心、激发活力,让高质量发展的动能更加充沛。市场经济是环境经济、“候鸟经济”,哪里的营商环境优越,资源就会向哪里流动,项目就会向哪里集中。营商环境是稳定市场信心、激发经济发展活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放眼未来,青海要实现高质量招商引资,必须在优化营商环境上持续用情用力,打造营商环境“强磁场”,不断增强青海招商引资吸引力,擦亮青海招商引资“金字招牌”,让青海成为民营企业投资兴业的热土。
(作者为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中共青海省委党校讲师)
上一篇:筑新居 护飞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