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吉林网
多屏时代,当短视频占据我们的碎片时间,我们是否还需要一本厚重的书?读书的价值如何突围?
在书博会现场,出版人、读者和数据,共同给出了答案。
“短视频能快速吸引孩子,但知识是碎片化的,像撒了一地的珠子,而书籍能帮他们串起来。”
在延边教育出版社的展台前,前来咨询的读者络绎不绝。工作人员朴银珠告诉记者,“作为民文出版社,有特定的读者群。视频冲击的时代,电子图和图书是完全不一样的感受,对于孩子来说,除了保护视力之外,在视频中得到的可能仅仅是只言片语,系统、深入地学习还需要去看书。”
在工具书展台前,同样销售火爆。
视频时代,很多家长都意识到了AI的重要性,如何掌握这门技能,落点学习,很多家长还是将目光投向了图书。
在豆包、deepseek等工具书展台前,一些家长在翻阅咨询,而大多数人都是在为孩子选购,“科技时代,要让孩子与时俱进,但是,要系统掌握这门技能,还得读书。”
展商告诉记者,现在一些常规的书销售差一点,但是,热门的书籍,销售业绩还是不错的,AI的工具书一天就卖了几百本。她认为,“大家现在不是不爱读书了,而且在选择性地读自己需要的书。”
那么,如何看待短视频时代给读书带来的冲击问题,出版人也给出了自己的思考。
“图书呈现方式的多样性,从小屏、到大屏、到传统图书,所有的方式都会存在,不是唯一的。”
长春出版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编辑李春芳认为,小屏和纸质图书之间没有矛盾,各有特点,自有不同的读者群,但是,图书和小屏的展示截然不同。他以在书博会上首发的《金毓黻文集》为例介绍,典籍呈现的内容,是其他方式是无法替代的,会更深入、更准确、更权威。
同样,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副社长兼副总编许革晨分析了短视频阅读和读书的区别。
“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无论在任何时代。”许革晨认为,书籍对于各个年龄段的人来说,是深度阅读的一种方式,更利于每一个喜爱阅读的人全方面地在阅读中思考。
“短视频营销是非常好的图书推广方式,但是,这种阅读往往是快速、碎片化的阅读,对孩子的大脑发育有影响,同时,缺少了对知识完整性的获取和思考的过程,而这也恰恰是读书的独特性。”
然而,采访中,记者也感受到,面对多屏冲击,出版人并非固守传统,而是以创新重新定义阅读。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的科普书籍《造颗星星去上天》,销量突破3000册,书中附带的语音二维码并未削弱阅读体验,反而成为纸质书的“增强插件”。
“短视频时代不能回避,但是与纸质图书相结合,也是一种积极的探索方式。”
许革晨介绍,结合社会的发展,随着儿童的认知能力和需求也在发生变化,出版社也做出了很多尝试。在多介质融合方面,书博会上首发的《跟着嫦娥去探月》立体书,用AR技术让航天知识“跃出纸面”;场景化阅读方面,组织科普图书作者进校园,让书走进孩子的手中……
“阅读从未被替代,它只是在寻找新的生存方式。 ”
李春芳认为,出版业的未来,不是与小屏对抗,而是让屏幕成为书的“导读”,让阅读回归深度、系统与温度。
此次书博会上,长春出版社展区《名侦探柯南》第100集被设计成书博会专供纪念版限时抢购,将IP情怀转化为阅读动力,3100本书在书博会第二天就几乎被抢购一空。年轻读者排长队购买,不仅为内容,更为那份“捧在手里的仪式感”。
而这种创新创意,在李春芳看来,也是这个行业未来发展的大方向。
离开书博会的观展者,可以看到,很多人都会拎着沉甸甸的购书袋。
这些纸页承载的,不仅是文字,更是一种当短视频不断切割时间,书籍依然提供着完整的认知地图。它或许走得慢,但每一步都留下思考的脚印。
中国吉林网 吉刻APP
记者 陈志文
摄影 蒋盛松 刘昆鹭 陈志文
初审: 王韬
复审: 张彦梅
终审: 陈尤欣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