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 点
以职业院校为依托建设工匠学院,能够有效融合“校企会”三方职能优势和资源优势,构筑起从人才培养到人才使用、管理、评价、流动的完整链条,有利于完善新型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当前,我国制造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核心能力、关键能力、基础能力亟待优化提升,建设技能水平高、规模数量大、梯次发展好的高技能人才队伍,是助推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迫切需要。全国总工会实施的“1+1+N”工匠学院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进一步拓宽了高技能人才培养渠道,职业院校应积极融入,在完善培养体系,壮大技能人才队伍中积极发挥作用。
技能人才培养是系统工程,需要在党委政府主导下,社会各方共同努力,其中职业院校、企业、工会分别承担了各自不同的重要职责,共同构建起技能人才培养使用的完整链条。从供需上看,职业院校是技能人才的供给端,企业是技能人才的需求端,工会是联通供需的重要渠道。从职能上看,职业院校因产业发展培育专业人才,企业根据技术改进选用人才,工会通过信息沟通、技术交流等促进人才配置。三方职能优势和侧重点各有不同,相互关联相互补充。以职业院校为依托建设工匠学院,能够有效融合“校企会”三方职能优势和资源优势,构筑起从人才培养到人才使用、管理、评价、流动的完整链条,有利于完善新型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一是发挥融合性培养优势。依托工匠学院,与工会共同开展“岗位技能提升行动”,举办“劳模工匠助企行”技术对接活动,参与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建设,实现“培育一人、带动一批,培养一个骨干、建强一个团队”的效应。依托工匠学院,与企业合作成立“产学研训创”人才培养基地,突出“双主体”作用,教学、科研、培训等资源共享服务,在生产、学习、研发、培训、创新等关键环节立项合作,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无缝对接,推动核心技术突破与新发展格局深度融合。
二是发挥开放式办学优势。建立开放的师资库。创新合作机制,借用顶尖大学教学资源,邀请院士、教授授课,紧跟国际、国内、行业科技前沿,培养符合时代特色的高技能人才;引进实践经验丰富和行业影响力强的卓越工程师、技术人员、劳模、大国工匠、技术能手担任专兼职教师,定期选派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实践教学能力。建立开放的教学模式。坚持把学院建在产业园区,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把课堂建在生产线上,推广“工匠云学院”“数字云课堂”,完善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培养方式,为职工提供便捷的学习渠道。建立开放的交流平台。加强与其他国家职业院校和企业的交流合作,引进国际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和资源,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技能人才。
三是发挥定制化服务优势。在人才培养上量身定制培训课。瞄准造就一流工匠人才的目标,根据企业岗位需求编制“订单化”人才培养方案,让更多职工掌握专业知识和精湛技艺,把工匠学院建成企业人才培养的高地和技术创新的基地。推广“订单式”“点餐式”培训模式,打造“流动课堂”“车间教室”等新型培训方式,推行“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学徒制”,促进产业工人由“工”到“匠”。在技术创新上联手攻关破难题。通过整合职业院校、工会和社会机构等各类优质资源,紧扣重大项目研发,在前沿科技、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共性技术等方面开展联合攻关。在行业发展上优势互补聚合力。发挥行业工匠学院作用,在跨行业交叉学科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深入探索,顺应产业变革的新潮流,依据区域产业发展态势或重点发展领域构建人才培养、技术创新新模式,加快培养复合型、创新型高素质技能人才。
四是发挥交流型平台优势。依托工匠学院建立技能竞赛、创新竞赛、成果展示、技术交流机制,搭建工匠竞技创新平台,通过开展各项活动展示工匠风采和创新成果,起到促学、促练、促干的作用,使企业更加重视技能人才,技能人才更加重视提升技能素养,形成良好的激励和带动效应。在各级竞赛体系基础上,开展职业资格取证培训,助推职工职业发展,激励职工结合本职岗位需求、职业发展规划不断提升职业技能水平。发挥工匠学院职能作用,助力建好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联盟,融合工会、企业、院校、政府、行业、社会等方面职能资源,开展跨企业、跨行业、跨专业、跨区域协同创新,聚力破解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和制约瓶颈,在企业转型升级、技术革新、技术攻关等方面发挥积极推进作用。
(作者单位:枣庄职业学院)
上一篇:两只旅马大熊猫启程归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