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上观新闻
奉贤区南桥镇吴塘村的“明代牡丹苑”内有一株距今近500年的古牡丹。据史料记载,明代书画大师董其昌为庆贺少时同窗好友金学文新居落成,将自家庭院里的两株“粉妆楼”“昌红”牡丹及亲书的匾额《瑞旭堂》相赠。
在14日举行的“家国万里 时光故事会”上海市弘扬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主题活动现场,守护这株古牡丹的金学文第二十四代后人金书林一家,头一回见到了董其昌在上海的后人,后者也第一次听闻了古牡丹被守护近500年的故事。
这株古牡丹也喜“滋补”,金书林有一帖古牡丹进补的“秘方”,即在冬春两个季节里用“猪大肠”,煨汤冷却后在其根部填没浇施,夏秋季节里施以有机肥料等。古牡丹因此年年保持着年轻态。在更早的80年代,金书林夫妻每天骑自行车往返二三十公里到古牡丹生长的地方照看。整整坚持40多年。90年代初,古牡丹经历了一次强台风,奄奄一息。于是,金书林一家决定将古牡丹和匾额《瑞旭堂》一起捐赠给国家。明代牡丹苑由此而来。古牡丹被精心地保护起来。如今到了开花期间,他和老伴天天守候在花园里,全天候为游客服务,晚上则在附近租借的临时机房里居住。
舞台上,两位古稀老人为这株“不吃素”的古牡丹,为近500年前两名先人的一诺千金,也为守信重情的家风而相拥。
据悉,此次活动由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共同组织开展,希望通过活动打造传承优良家风、引领家风文化的重要平台,推动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
活动现场,多组受邀家庭登台讲述跨越年代的家风故事和家国情怀。在“时光故事会”分享环节的“海上传家宝”篇章,除了金书林一家,徐光启、黄炎培两位上海名人的后代分享了家风故事。现场观众感受到优良家风如何代代相传,并领悟到其中蕴含的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上海城市精神。
在“家国万里情”篇章,父女两代共同为“大飞机”航空梦想发挥光和热的卢扣章家庭;从江南造船厂清洁工成长为焊接大师,为中国船舶事业厚植新时代“家”力量的朱瑞霞家庭;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四代家训保家卫国、服务人民的王腾蛟家庭,分别展现了文明家庭如何传承优良家风,厚植家国情怀,为国家建设贡献家庭力量。
在“卓越热土梦”篇章,回国建立实验室,在玉米品质研究领域取得国际影响力的巫永睿家庭;诚信经营河鲜,生意童叟无欺,用自己朴素的家庭故事生动诠释新时代家庭观的杨晓月家庭;来沪14年,亲历这座城市飞速发展的尼泊尔人、那哲父子。海内外英才正通过家风建设吸引汇聚上海。
新时代的家庭教育应该如何?在“爱的三分钟”篇章,被称为“600号女神”的金金邀请四十组普通家庭进行“三分钟对视”,呈现家长和孩子的心声、烦恼。活动现场,主办方还设置了一个特别的时光邮筒,与会人员将自己手写的活动定制明信片投入时光邮筒。这些明信片将满载着大家的祝福,发往全国各地。
原标题:《这场家风主题活动上,近500岁古牡丹守护者首次相遇赠花后人》
栏目主编:祝越 文字编辑:周辰
来源:作者:文汇报 苏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