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贵州日报
㵲阳河与镇远古城相映成趣。 (黔东南州生态环境局供图)花漾河畔生态农庄。
听荷轩民宿。
魏家屯村村民栽种灵芝菌棒。
郎洞村铁索桥。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王瑶 彭林元 摄影报道
【编者按】
㵲阳河,长江支流沅水的一级支流,发源于贵州,流至湖南注入沅江。时光流转,奔流不息的㵲阳河厚泽两岸,滋养万民,成为沿岸百姓心中的母亲河。2024年,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舞水(㵲阳河)以“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生态画卷,成功入选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近期,记者深入㵲阳河流域采访,从“创新流域生态补偿”到“桃花水母频现”,从“荒山开花”到“古茶新生”,这条“天生丽质”的母亲河正以她的清澈与丰饶,汇流成河描绘着中国式现代化贵州新风采的动人绿色画卷。
书写治水兴产“双赢”答卷
㵲阳河,青山万叠,碧水千隈,如一条翡翠项链串联起沿岸的平湖瀑泉、幽谷林海、山岳云岫。
多年来,黔东南州不断厚植㵲阳河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水文化优势,让这条穿越黔东南的碧水,不断书写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故事。
一方人守护一方山水,一方水土滋养着一方人。㵲阳河流域各地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生态产业,通过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等绿色产业,让河畔不断上演着“流金淌银”的生动故事——
施秉县甘溪乡开发休闲垂钓、婚纱摄影、野炊露营等10余项乡村特色消费项目,推出车赏、步游、骑行、游湖、观园等5条赏花线路,包装荷花、桃花、李子花、油菜花等“赏花品牌”,与农家乐、民宿等旅游业态为延伸,不断提升农旅“人气”,带动村民“财气”。2024年以来,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1000万元。
㵲阳河自西向东呈“S”形蜿蜒贯通镇远县,碧水轻绕城郭,翠山环抱古城,该县将独特的生态环境资源优势与文旅进行深度融合发展,形成一幅“山水福地·千年镇远”的生态画卷。2024年全县共接待游客910.46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02.39亿元。
黄平县谷陇镇青塘村和谷陇村调整树种结构,实施老油茶低效林改造面积3081.6亩,补植培育油茶产业基地,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组织方式,覆盖农户1206户,受益4824人,茶农户均增收1.5万元以上,真正让绿林变“富林”。
…………
以生态筑基护山水静谧,用产业焕新释山水动能。黔东南州正积极探索㵲阳河流域生态价值转化路径,架起“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的桥梁,让这条承载着千年文明的碧水“吸睛”又“吸金”。
解码一江碧水“高颜值”密码
4月28日,黔东南州镇远县生态环境监测站负责人石诚带着仪器,来到古城新大桥下,对㵲阳河进行水样采样。
“现场监测水温16.4、pH8.2、溶解氧7.65mg/L。”石诚介绍,按照技术规范要求,这些水样将分装成7个聚乙烯瓶、8个玻璃瓶、1个微生物袋样品,并添加相应固定剂,第一时间冷藏送往实验室分析。
“长期监测结果显示,近三年㵲阳河国控、省控断面甘溪高碑、金坑、玉屏水质均达到或优于Ⅱ类水质。”石诚说,随着水质持续向好,㵲阳河不断发现被誉为“水中大熊猫”的桃花水母。
㵲阳河,是沅江左岸的一级支流,流经湘黔两省,哺育着世世代代的沿河百姓,成为当地百姓心中的母亲河。
亮眼的水质“成绩单”,是黔东南州在㵲阳河流域治理考场上交出的生态答卷,通过法律支撑、综合治理、协同保护、生态修复等措施,为㵲阳河铺就“高颜值”生态底色。
黔东南州㵲阳河流域建成26座城乡生活污水处理厂,日均5.87万吨污水在一座座污水处理厂“洗净”重生;建设43座乡镇生活垃圾转运站,30户以上自然村寨垃圾处理基础设施覆盖率达到98%以上;新增完成17个农村环境综合治理任务……通过综合治理,㵲阳河水质得到极大提升。
为更好激励上下游协同治理,形成“护水者得利”的良性循环,黔东南州建立以水质补偿为主、水量补偿为辅的流域横向双向补偿机制,成为全省首个建立该机制的市州。
目前,该州已完成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第一轮补偿资金核算,并通报县市政府和州财政局,按程序开展结缴工作。
如何织牢㵲阳河生物多样性保护网?黔东南州加大实施镇远县㵲阳河流域、黄平县抬拉河流域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加大水生动物保护力度,鱼类种群数量逐年递增,有“水中大熊猫”之称的桃花水母在此栖息繁衍。同时,推进凤眼莲、福寿螺综合治理,遏制重大入侵物种扩散蔓延势头。
今天,㵲阳河沿岸城镇因一河碧水而灵动,因人水相依而美丽,处处流淌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诗意。
花漾河畔 台湾女孩建起生态农庄
4月15日,走进施秉县甘溪乡望城村花漾河畔生态农庄,空气中弥漫着丝丝花香,一场甜蜜的婚礼仪式正在这里举行。
“此刻阳光正好,微风不燥,在如此美丽的地方,我们迎来了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刻!”新郎刘先生和新娘宋女士在山河花海见证下,许下彼此一生的诺言。
这份浪漫,源自一位台湾姑娘的执着。2021年,从英国留学归来的台湾“90后”女孩张安绮带领台湾农旅专业团队,通过黔台合作农旅融合项目,将这片曾经的荒山变成了如今游客如织的生态农业旅游地。
“刚接手的时候,这里整个是荒坡,草比人还要高,光是开垦就花了近2年的时间。”张安绮回忆着当初创业的艰辛,为了保护生态,在开垦过程中没有使用除草剂,没有大开大垦,尽量保留它原始的地貌。
“每一块石头、每一棵草都是人工清理。”张安绮说,团队充分了解当地的地形和土壤特性后,决定就地取材,利用石块砌成农庄内的石墙、道路及造景,让令人“头疼”的石头成为园区内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为了做到农庄建设不占田不毁林,张安绮团队确立以山地资源旅游化、园林开发低碳化、和美乡村现代化为建设主线。此外,以生态有机方式种植花卉及台湾特色蔬果,并规划采摘、赏花、露营、研学等休闲旅游业态,激发乡村发展潜力。
“樱花季、油菜花季、玫瑰花季、绣球花季……农庄通过精心设计实现了全年赏花、四季有景。”张安绮说,花漾河畔的中文名字浅显易懂,就是在㵲阳河畔的花漾空间,英文名字取为“Bloom Farm”,寄予了更多“绽放”的意味。
花漾河畔生态农庄建设分为三期,目前启用的第一期占地500亩,共种植了200多种花卉及台湾特色蔬果。
“我们的‘绽放’,会在一次又一次的修剪和施肥过程中越来越好、不断向前。”展望未来,张安绮说将不仅提供采摘、赏花、野营等旅游休闲功能,还将引入高科技加工程序制作符合进出口标准的优质农产加工品,为乡村全面振兴开创可持续的种植技术,提供更多元的就业机会及更有潜力的发展前景。
依水而生 绿意涌动焕发生机
作为曾经的深度贫困村,施秉县甘溪乡高碑村一直在寻找适合自己的产业发展路子。“每家平均不到1亩地,不做精品产业难有收益。”村党支部书记孙兴红说,这里种茶历史悠久,地理条件、生态环境优越,2016年村里决定锚定茶产业突围。
据《贵州茶史初考》记载,高碑村曾是明清两代贡茶产地。目前,全村尚存有上万株古茶树,因其毗邻㵲阳河的独特区位,叠加800至1200米的海拔优势,使当地常年云雾缭绕,昼夜温差造就的氨基酸富集土壤,为优质绿茶提供了天然温床。
“确定发展茶产业后,我们随即到附近雷山县和四川眉山市、雅安市学习采茶工艺和管理知识。”孙兴红介绍,2017年村集体成立贵州施秉县高碑村生态农业扶贫发展有限公司,流转500亩土地,投入40万元建成生产线。去年,公司茶叶产量超3000斤,产值达140万元。
如今,采茶旺季日均吸纳百余村民就业。“采茶季一个月能赚4500元。”晚上7点,村民吴阿变背着满满的茶青来到收购点准备称重,她告诉记者,不仅收入比原来高,还能照顾家里。
此时,同饮㵲阳河水的镇远县㵲阳镇魏家屯村,正上演“林下掘金”新故事。
“今年,我们200亩基地种了8万棒菌包,产品已被预订一空。”贵州闲草堂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田徳联说,这里海拔高,常见的云雾带让空气始终保持湿润,满足灵芝生长对高湿的需求,同时阔叶树能诱导灵芝产生更多活性成分。
在灵芝种植基地里,正在劳作的村民魏万潮说:“现在是农闲的时候,家里不太忙,在灵芝基地干活每天能有200元左右的收入。”
除了有一份收入外,部分掌握技术的村民已开始自主创业,通过公司提供的菌包发展家庭种植。田徳联介绍,灵芝种植完后管护简单,不除草也不用施肥,一亩地纯利润有7000元左右。
㵲阳河水蜿蜒流淌,两岸绿意涌动成金,一片绿叶唤醒古茶树基因,一朵灵芝撬动林下经济,让每一寸土地焕发生机,承载着生态馈赠与富民希望。
看山观水 碧波荡漾激活生态旅游
4月17日,记者穿过镇远县蕉溪镇郎洞村铁索桥,眼前是开阔的㵲阳河景观——河水碧绿澄澈,两岸山峦青翠。
作为“㵲阳十八湾”的重要节点,郎洞村依托穿村而过的㵲阳河及周边优美的生态环境,打造出独特的生态旅游风光。
在郎洞村河畔施工现场,贵州舞水云溪文旅有限公司运营负责人李盈喧正指挥工人搭建舞台。“公司投资的玫瑰园综合体验项目进度已完成80%,5月中旬可试运营。”李盈喧介绍,项目占地6000平方米,共投资55万元。
李盈喧说,郎洞村毗邻㵲阳河,村内已建成160亩规模化玫瑰花园,形成独特景观资源。通过这些优势,可以打造集花卉观赏、露营休闲、水上娱乐、特色民宿及生态垂钓于一体的生态旅游综合体验地。
郎洞村村委会副主任杨文介绍,当地自2018年起通过合作社流转土地,以每亩800元的价格整合农户资源,逐步构建“种植+加工+销售”的玫瑰花产业链。目前,村内已建成配备温室、冷库和加工车间的玫瑰花工厂,重点开发精油、玫瑰酱等高附加值产品。
同样位于蕉溪镇的猛溪村,一家别具特色的听荷轩民宿成为不少游客的“诗和远方”。该民宿紧邻猛溪村荷花基地,由传统木屋改造而成,院落内花草繁茂,与周边田园风光浑然一体。
民宿老板夏成银介绍,自2019年运营以来累计投入80万元,主打“听山观水”的田园体验,年均营收25万元。
游客李先生一家正在民宿菜园采摘蔬菜,稍后将去游览荷花基地。“我们选这个民宿,也是看中了这里的自然风光,而且这里离古城近,到周边游玩也很方便。”李先生说。
夏成银说,随着客人需求的变化,这里不仅仅能住宿,还能进行团建、摘花、蜡染、剪纸、做美食等活动。此外,民宿会根据不同年龄层次的游客需求进行设计,多方面满足入住游客的需求。
近年来,镇远县依托自身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内涵,大力发展极具特色、环境优美、服务到位的民宿产业,针对前来游玩的游客,通过多样性的民宿风格满足其多样化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