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立民
“清单管理”一词最近频频出现在公众视野:国务院办公厅不久前印发《关于建立健全涉企收费长效监管机制的指导意见》,其中“健全涉企收费目录清单制度”备受关注;江苏日前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涉企行政检查的若干措施》,明确提出编制涉企行政检查事项清单并实行动态管理;多地出台政商交往“正负清单”,更为政商互动划定清晰行为准则……这一系列以清单规范涉企事项的实践,彰显出以法治护航营商环境、助力企业稳健发展的坚定决心。
“清单”的诞生,是为了约束权力的任性、清除模糊地带的混沌。有了涉企行政检查事项清单,“谁来查”“怎么查”“何时查”就有了依规和遵循;有了涉企收费清单,哪些费用该收、哪些属于违规收费,企业就有了一本“明白账”;有了政商交往正负面清单,哪些是不可逾越的红线,哪些是不可触碰的底线,政商双方的互动边界也就更加具象明晰。
然而,有了清单并不代表就能一劳永逸。一方面,清单的规定,并不能穷尽所有的治理情境,也绝非包治百病的“万能灵药”,“清单之外”的复杂状况与潜在风险始终是对治理能力的现实考验;另一方面,即便“清单之内”的事项得到严格落实,而“清单之外”的权力任性、思维僵化等深层弊病无法根除的话,“清单”的生命力在实际运行中就会逐步弱化,其可持续性就会大打折扣。从这个意义上说,清单制度的效能释放,关键在于能否破解“清单之外”的治理难题,实现制度刚性约束与动态优化的有机统一。因此,更大的考验还在“清单之外”。
比如,清单之内是白纸黑字的规则条文,清单之外的“权力惯性”却是隐形的,后者病灶不除,就会消解前者效力。过往存在的随意检查、任性收费、政商勾连等乱象,背后折射的是个别部门的权力任性。即便清单发布,个别部门或人员依旧可能变相突破清单约束,在清单之外另寻操作空间,重新绕回乱作为的老路。
再者,在“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之间,一些思维定式亟待打破。有专家指出,当前的营商环境中,“随叫随到”似乎不难,真正难的是“无事不扰”。就拿涉企检查来说,个别地方或部门存在“监管执念”,总觉得对企业管得越多,就越能彰显存在感与权威性,甚至将频繁检查视为勤政表现,将过度干预当作履职尽责;也有免责心理驱使下的“防御性监管”,导致“宁可错查不可漏查”成为常态。如果个别部门依然固守“家长式”管理思维,分不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制度规定与行为实践之间就必然产生裂缝。
作风问题,同样是“清单之外”的重要变量。官僚主义滋生的拖沓敷衍,会让清单的“动态更新”陷入“慢半拍”困境,难以匹配瞬息万变的新形势、新需求;形式主义作祟之下,清单易沦为应付考核的“纸面规章”、装点门面的“形象工程”。过去,有的地方虽然也明确了“为与不为”,但执行时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明里一套、暗里一套”。显然,如果“清单之外”的这一系列问题不解决、一系列因素不清除,“清单管理”的威力就可能打折扣。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落实“清单管理”,关键在于“清单之外”。
改革之路无坦途。落实好“清单管理”,一方面,要持续强化监督,将清单制定和执行情况置于阳光之下,以有力的威慑让权力运行走向正轨。另一方面,打破旧有思维,从“我要管”向“优服务”转变,让执行者认同清单、敬畏清单,真正形成按清单办事的行动自觉;更需以刀刃向内的勇气整治作风顽疾,确保“一张清单管到底”的承诺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治理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