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贵州日报
黔灵巷的特色美食。 余军 摄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刘娟
位于云岩区的黔灵巷,一端连着黔灵山公园入口,另一端在八鸽岩路和北新区路的交接处。这条300米左右的巷子,将黔灵山的绿意与市井的喧嚣连接,成为城市最鲜活的肌理。
清晨7点,黔灵巷已渐渐热闹起来,巷中商铺依次开门,刚从屠宰场拉回来的鲜肉冒着热气,新鲜出锅的脆哨喷香诱人,还有小商贩们担子里带着露珠的蔬菜,绿得发亮。
88岁的殷巧莲是黔灵巷的老住户,早起下楼买菜是老人多年的习惯,“这条巷子我走了40多年,连砖缝里的青苔都认得我的步子。”望着巷口商铺蒸腾的热气,老人的眼睛里泛起岁月的涟漪。
1979年,殷巧莲随丈夫迁居至此,“那时,每天清晨都有不少商贩来摆摊,背着背篓或挑着扁担,三列菜摊把巷子挤成‘一线天’。”殷巧莲回忆,菜贩们往菜叶洒水的习惯让路面终年湿滑,“冬天结冰夏天成泥,脚底裤腿总有泥水。”
巷子中段的贵铁宿舍前,52岁的姚小毛正在给瓜子摊补货,“殷婆婆说得没错,1997年我在这摆摊时,巷道的水管老化损坏,路面不时有污水返渗,巷子里飘的异味把客人都熏跑了。”
2019年的改造工程让这条老巷焕发新活力。破旧的围墙被翻修刷白,墙头覆上红瓦,蛛网般的电线被梳理成束,路面扩宽近1米,最让居民惊喜的是地上的污水消失,“施工队把老旧管道更换了,还装了几盏路灯呢。”殷巧莲嘴角漾起笑纹,“现在就算雨天,地面上都没什么积水,清清爽爽。”
巷子里的小摊被归拢到附近的萝卜市集,只保留一侧的沿街商铺,让小巷既整洁又不失烟火气。
“巷子整改后,不仅方便我们这些老住户,还吸引了不少游客来打卡呢。”姚小毛笑着说,如今,巷子的人流量比过去多了近三分之二,“特别是节假日和暑假时,我的生意要比平时好得多。”
暮色降临时,仿古路灯在青石板上投下暖黄光晕,静静地诉说着黔灵巷的烟火气和巷子里的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小巷记忆
黔灵巷位于黔灵公园南大门右侧,是北新区路的一段。北新区路原名是“石板坡”,因民国时期在这里建设北部新区而得名北新区路。曾经北新区路一带有报国寺、宝莲寺。过去,贵阳人到黔灵山,都要出威清门,沿途经报国寺、宝莲寺,才能到黔灵山脚。
上一篇:在江苏打开博物馆的N种方式
下一篇:莫图“一时热” 更谋“长久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