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多哈世乒赛开幕进入倒计时,中国乒乓球队已经抵达多哈,提前进行适应性训练。澳门世界杯男单丢冠之后,国乒能否继德班世乒赛后实现5个项目的卫冕,多少被打上问号?国乒不仅要面对来自外协会球员的冲击,还要适应比赛器材带来的挑战。国乒保持了半个多世纪的长盛不衰,竟是在国际乒联规则一改再改之下的艰难求生?
球桌和用球,双重挑战
栗红色的球桌,有缝球,本届多哈世乒赛的器材让人大开眼界。
多哈世乒赛使用的是红金配色球台,台面采用栗红色,边缘、底座和外带则全部使用金色装饰,整体视觉效果醒目且富有中东特色。这一前所未有的配色方案展现了卡塔尔的国家形象,也给参赛选手带来了全新的视觉挑战。
从生理健康学角度来说,红色属于长波长颜色(约620~750纳米),人眼对其敏感度极高,长时间注视会迅速引发视神经疲劳,其对人类视力的损伤程度仅在“超白”之下,排名第二。
国际乒联器材委员会披露的数据显示,红色球台的光波长度达到650纳米,超出人眼舒适区阈值37%。在一场7局4胜的单打比赛中,运动员需承受长达83分钟的强光刺激,相当于在正午阳光下持续暴露,这容易导致睫状肌过度收缩,加速视觉疲劳。另外,红色背景可能会降低球体与台面的对比度,导致运动员对旋转判断和落点预判的难度增加,可能削弱球员对侧旋球轨迹的感知能力。
为适应这一特殊球台,中国乒乓球队在成都封闭集训期间就启用了同款红色球台进行训练。训练期间,孙颖莎穿荧光绿袜子刺激视觉神经,梁靖崑将手机屏保改为红色渐变图,国乒队员们通过各种方式来适应红色球台带来的视觉冲击。即便如此,在高强度的比赛中,红色球台对选手们视觉和心理上的潜在影响仍难以完全消除。
再说说比赛用球——日本蝴蝶牌R40+有缝球。这款有缝球比普通球重了0.12克,球飞行更稳定,但速度会变慢。这对于擅长旋转技术的中国队选手来说,球的转速和落点都会受到影响。并且,日本选手由于在国内的T联赛中一直使用这种球,早已对其特性了如指掌。相比之下,国乒选手对这款球相对陌生,尽管自澳门世界杯结束后的首次训练便开始使用此球进行适应训练,但与日本选手相比,适应时间相对较短,在比赛中可能会在对球的熟悉程度上处于劣势。
近两年中,比赛用球经常在无缝球和有缝球之间切换。无缝乒乓球采用新型材料制成,球体各处厚度相同,弹跳性和均匀性都较好,追求的是速度和力量。而有缝球由两个半球体胶合成,容易产生更强的旋转。
为了应对多哈世乒赛用球的变化,国乒教练组在赛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尽管国乒积极应对,但频繁更换比赛用球,依然给选手们的心理和技术调整带来极大的压力。选手们需要在短时间内适应新球的特性,调整自己的击球方式和战术安排,这对于即使是顶尖水平的他们来说,也绝非易事。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国际乒联对规则的频繁变更,不断冲击着国乒的根基,从过往名将因规则改变而无奈离开赛场,到如今赛事用球的频繁变动和对手的不断进步,国乒每前进一步都显得异常艰难。
1981年,国际乒联规定胶皮厚度不能超过4毫米,这一规则的出台,直接导致中国长胶技术无奈退出国际赛场;同时,胶面颜色需为一红一黑的规定,也使得蔡建华这位优秀的运动员选择退役。2001年,5球换发改为2球换发,并且禁止发球遮挡,这两项规则的改变让刘国梁的发球优势荡然无存。2004年雅典奥运会后,国际乒联对比赛用球、胶水等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球变大、速度变慢、旋转减弱,这使得王励勤的正手优势不再像以往那样明显。
这些规则的改变,名为促进乒乓球运动的发展,增加比赛的观赏性和悬念,但也有针对中国队之嫌。中国乒乓球队长期在世界乒坛占据统治地位,其精湛的技术和强大的实力让其他国家的选手难以望其项背。国际乒联的规则修改,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国队的优势,为其他国家的选手创造了更多机会。
当下国乒正在面临新老交替,频繁的器材变革,无疑给年轻球员带来不小的冲击。从乒乓球材质、重量的改变,到球台颜色的创新,每一次调整都需要国乒队员们重新适应、挖掘潜力、提升实力。接受挑战,也是成长的契机。在多哈世乒赛的备战中,尽管面临着40摄氏度高温的极端环境,王楚钦、孙颖莎等年轻队员依然保持着高强度的训练,体现对比赛的重视与决心。国乒队员们唯有以最终的结果,证明何为强者更强。本报综合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