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贵州日报
印江自治县融媒体中心 王东 田林
初夏,气温逐渐升高,在梵净山广袤的山林里,被誉为“地球独生子”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黔金丝猴开始活跃起来。
为保护这一珍稀物种,铜仁市印江自治县建设黔金丝猴生态廊道,通过科学合理的生态修复和保护措施,降低人类活动对野生动物的影响,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近日,在梵净山保护区外围的黔金丝猴溢出区域印江核桃湾,梵净山管理局紫薇管理总站的护林员们正与当地群众一起种植物。他们手里的大叶稠李和野鸭椿,是黔金丝猴喜爱的食物。
“去年这里栽种了一批植物,但由于自然因素的影响,部分未能成活。今年补植补种,对移栽存活的树种进行精心管护,保障黔金丝猴在这片栖息地有足够的食物来源。”梵净山管理局紫薇管理总站护林员田茂飞一边说一边忙碌着。
黔金丝猴的食物来源直接关系其生存和繁衍。为了提升黔金丝猴的野外生存能力,印江在原生栖息地附近600亩区域内,嵌套栽种定制食物源植物。通过种植四照花、野鸭椿、银杏等食物源植物,为黔金丝猴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有效改善它们的栖息环境。
2024年,印江启动黔金丝猴生态廊道建设(试点)项目。这是由贵州省林业局主管、贵州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实施的一项重要生态保护工程,得到中央林业草原生态保护恢复资金的大力支持。项目建设内容涵盖食物源植物的种植、水源地的修复、红外相机监测和人工巡护等多个方面。
“建设黔金丝猴生态廊道,首先要遵循生态科学适度的原则。”印江自治县林业局林政资源管理股负责人游云军表示:“在它们生活栖息的区域,通过嵌套栽种定制食物源植物,提升其野外生存能力。我们还在这片区域增加了一批饮水点和红外监测点。”
项目的实施,为黔金丝猴提供了更加适宜、安全的栖息环境,也为生态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研究提供宝贵的实践经验和科学依据。目前,多处金丝猴饮用水源地和9925株定植食物源植物正在实施。
为了全面监测黔金丝猴的活动情况,印江自治县采购了126台红外相机,设置了18条监测样线,监测面积达到6400亩。
“这些红外相机的陆续投用,为黔金丝猴保护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游云军说,“通过红外相机的监测数据,可以实时掌握黔金丝猴的活动规律和种群数量变化,为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保护策略提供重要依据。”
此外,印江自治县在生态廊道周边设置了警示牌和宣传栏,提醒游客和当地居民注意保护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并普及黔金丝猴的相关知识和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随着黔金丝猴生态廊道建设项目的深入推进,印江逐步构建起一个科学、完善、高效的生态保护体系。
如今,梵净山分布着以黔金丝猴、梵净山冷杉为代表的3100余种野生动物和4700余种植物。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所处的印江、松桃和江口三县布设了7处生态廊道,形成总长度达46公里的生态廊道环线,为黔金丝猴等生物扩展295平方公里的生境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