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天津日报
我市作为北方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和现代化港口城市,兼具丰富的历史遗存、中西交融的文化底蕴,展现出独特的城市气质。近年来,随着我市旅游服务综合水平不断提升,游客正从“走马观花”转向“深度沉浸”,全方位感受天津的文化温度与城市韵味。
丰富文旅产品吸引人
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五大道文化旅游区小洋楼的剧本游、百年金街的沉浸式户外话剧演出、津湾广场的古典交响音乐会等一系列沉浸式旅游场景,把城市从“观光背景板”变为可深入体验的“生活剧场”。来自河北省沧州市的游客王星然每逢节假日就带家人来天津游玩。他告诉记者,相比以往的走马观花,打卡拍照,现在更喜欢深度走访历史街区,比如五大道、泰安道、意风街、解放北路等地,“每一条街都藏着故事,每次来都有新发现”。
今年“五一”假期,蓟州区的民宿迎来大批外地游客,一些精品民宿价格涨至千元,依然一房难求。35岁的李文通是渔阳镇一家精品民宿老板,“五一”假期前,他的精品民宿内的30余间客房被预订一空。“之前以中老年游客为主,现在中青年游客越来越多,让我的民宿生意愈发红火。”他介绍,近几年,蓟州区不断提升旅游品质,注重文化赋能,“五一”假期就推出156场文旅活动,吸引不同客群“慢下来”体验蓟州的松弛和舒适,也带动了民宿等配套服务的火爆。
基础设施提升留住人
为了让游客停得住、留得下,我市在旅游配套服务上下足功夫。
西北角新增座椅、洪湖里推出“早餐地图”……一系列贴心细节不仅方便了外地游客打卡津味美食,也让更多人沉浸在天津的烟火气中。街角的休闲座椅上、美食店前,人们聊着“酱豆腐是甜的还是咸的”“嘎巴菜是用什么做的”“煎饼果子哪家的最正宗”,游客与本地文化的距离悄然拉近。
“北京没有海,带孩子来天津看海最近。以前来天津,看个日出、赶海拾贝,待几个小时就走了。这次来,住宿选择多了,好吃的也多了,我们打算多住几天。”来自北京的宋女士一家,在“五一”假期专程来东疆港玩了3天,她说这次体验比预期中更舒心,“是真‘度假’”。
为了解决我市临海不亲海的问题,东疆管委会遵循港产城融合发展理念,持续提升改造基础设施。“我们去年在亲海公园打造了露营基地和海风市集,市集里汇聚了100多家特色小吃。游客看完日出、赶完海,就可品尝到各种天津特色美食。针对游客住宿需求越来越大,还联合酒店增加独栋别墅、海景套房等新房源。”东疆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五一”期间,来东疆进行两三天短途游的游客激增,周边住宿几乎全满,其中很多都是“回头客”。
让游客“来了不想走”
据大数据统计,今年“五一”期间,我市共接待游客1693.23万人次,同比增长20.3%,天津荣登周边游十大目的地榜单。
天津商业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副教授、市旅游协会导游分会副会长冉群超表示,我市并非传统旅游城市,但近年来游客量持续增长,游客也从前些年的“打卡游”转变到如今的“深度游”,这样的变化,首先是我市打破了景点拼贴式的传统路线,通过主题化设计,如“五一”期间的古镇沉浸式游戏、萌宠展览、海河相声曲艺展演等,将传统文化与创意融合,吸引大量年轻游客。其次是基础设施提升,为“深度游”提供支撑,海河夜景灯光秀、东疆亲海公园提升改造、“津夜未央”等项目拓展了游客的夜晚活动空间,实现“多停留、多消费”。更重要的是,我市通过丰富生活化场景,传递出自在松弛的城市气质,如提供“早茶+相声”套餐、传播城市早餐文化、推出海边露营看日出等活动形式,使天津成为不少游客心目中的“精神栖息地”。
冉群超建议,未来还可以进一步挖掘美食、生活方式、城市气质、沉浸式演出等资源,打造更多个性化、定制化旅游产品,满足游客多样化需求。让更多的游客“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再来”。
上一篇:先进纺织复合材料学科交叉中心揭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