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来源:华泰证券研究所)
全球GLP-1产品空缺较大,并购潮有望持续
我们认为GLP-1已展现较大的市场潜力,而目前海外MNC仅诺和诺德和礼来两巨头销售领先,但尚未形成完整产品矩阵,其他MNC产品仍处于临床阶段,竞争格局尚未定型,产品空缺较大。而23年至今国产GLP-1出海交易频现,我们认为国产GLP-1产品竞争力不输海外,其中GLP-1口服小分子、GLP-1/GIP、GLP-1/GIP/GCGR、GLP-1/GCGR/FGF21、ActRII等靶点不乏临床进展领先的优质资产,未来有望借助BD进军全球市场。
GLP-1全球大市场,MNC并购需求涌现
我们认为GLP-1有望接力PD-1成为下一个重磅产品系列,全球并购潮有望持续,基于:1)市场规模大:2024年全球GLP-1销售额已突破500亿美金,2030年有望超1300亿美金(Evaluate Pharma),且由于适应症多、人群基数大、用药时间长,我们预期未来GLP-1市场规模有望持续攀升;2)迭代类型多:不同于PD-1/PD-L1的单一靶点,GLP-1系列除已上市的单靶点GLP-1司美格鲁肽和GLP-1/GIP双靶点替尔泊肽外,可衍生出GCGR、FGF21、CB1、胰淀素、ActRII、MSTN等多靶点,满足更多临床需要;3)全球竞争格局尚未确立:目前仅诺和诺德和礼来两巨头的周制剂GLP-1销售领先,但产品布局不全,其他MNC均处于临床阶段,呈现百舸争流态势。
GLP-1并购方向:长效+口服小分子+多靶点+组合疗法+拓展适应症
1)长效化:安进MariTide每月一次给药,石药集团每月一次长效司美格鲁肽进入临床;2)口服小分子:礼来率先进入全球3期,国产厂家诚益、恒瑞、闻泰、翰森相继授权海外权益;3)多靶点:礼来替尔泊肽率先上市,国内信达玛仕度肽获批在即;乐普医疗和联邦制药GLP-1/GIP/GCGR临床2期;华东医药FIC靶点GLP-1/GCGR/FGF21进入临床2期;4)组合疗法:GLP-1联用胰淀素/CB1有望提高安全性并保留瘦体重;GLP-1联用ActRII和MSTN有望增肌;3)适应症拓展:除减重和降糖外,GLP-1亦有望降低心血管风险、治疗心衰、MASH、慢性肾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等。
展望:具备全球竞争力的国产GLP-1系列产品出海正盛,未来可期
尽管以司美格鲁肽为代表的GLP-1单靶点已进入白热化竞争,但市场仍缺乏创新性GPL-1多靶点组合、口服小分子等。近期安进MariTide、诺和诺德胰淀素和CB1等临床数据不及预期,市场亟需减重效果更好、安全性更优、可保留瘦体重、并获得降脂等其他获益的新型GLP-1产品组合,我们认为创新靶点、创新适应症及创新给药方式是MNC或海外投资机构重点关注方向,而国产GLP-1有望凭借优异的临床疗效、卓越的临床效率和高性价比,进军全球市场。
风险提示:药品临床研发失败的风险,临床进展不及预期的风险。
GLP-1并购潮有望持续。2024年全球GLP-1系列产品销售额已突破500亿美金,2030年GLP-1市场有望超1300亿美金(Evaluate Pharma),考虑到GLP-1覆盖人群广、用药时间长、迭代类型多等因素,我们认为GLP-1有望成为PD-1之后更加重磅的产品系列,相较PD-1/PD-L1大部分MNC均曾有布局,目前GLP-1仅诺和诺德和礼来销售领先,其他大多MNC尚处于早期布局阶段且布局不全,我们认为行业空缺较大,并购潮有望持续。
GLP-1系列产品正探索更多研发方向,潜在并购方向较多。
1)方向一:长效化。GLP-1已实现从日制剂向周制剂的演变,安进首创月制剂GLP-1/GIP MariTide,有望进一步提升患者依从性,实现长效化给药;石药集团一月一次长效司美格鲁肽已进入临床。
2)方向二:口服小分子。GLP-1多肽口服剂型生物利用度较低,而小分子吸收利用率较高,但仍需解决代谢副作用问题。全球尚无获批上市的GLP-1小分子,礼来GLP-1小分子率先进入全球3期临床,恒瑞医药和闻泰医药的GLP-1小分子进入国内3期临床。国内BD交易频现,23年11月诚益将GLP-1小分子海外权益授权阿斯利康,24年5月恒瑞将3款GLP-1系列产品海外权益授权与贝恩资本合资成立的子公司,24年12月翰森将GLP-1小分子全球权益授权默沙东,24年12月闻泰医药将GLP-1小分子授权箕星药业,未来亦有望诞生更多BD交易。
3)方向三:多靶点。除GLP-1外,GIP可潜在增强GLP-1减重效果,GCGR有望调控血糖,FGF21有望调节脂质代谢,多靶点产品有望获得更好的减重效果,并治疗MASH、高脂血症适应症等疾病。24年11月,东阳光药将GLP-1/FGF21海外权益授权给Apollo。重点关注联邦制药GLP-1/GIP/GCGR三靶点和华东医药GLP-1/GCGR/FGF21三靶点产品。
4)方向四:组合疗法。胰淀素和CB1有望在减重的同时减少副作用并保留瘦体重,诺和诺德率先布局;ActRII和MSTN有潜在增肌疗效,礼来率先布局,国内来凯医药领先。
5)方向五:适应症拓展。除降糖和减重外,临床显示GLP-1对降低心血管风险、心衰、MASH、慢性肾病、阻塞性呼吸睡眠暂停等多适应症均有助益,有拓展更多适应症的潜力。
国产GLP-1系列产品BD出海正盛,重磅交易可期。23年以来国产GLP-1出海BD交易逐渐涌现,诚益、恒瑞、翰森、东阳光药等已陆续实现GLP-1系列产品出海,我们认为国产GLP-1有望凭借优异的临床疗效、较高的临床效率和性价比,诞生更多重磅BD交易。
与市场认为GLP-1行业已成为竞争激烈的红海市场不同,我们认为:
1)GLP-1市场空间足够大,可容纳较多玩家:对标重磅产品PD-1,24年已有4款PD-1/PD-L1产品销售额超35亿美金,我们认为GLP-1适应症广泛、适应人群众多、用药时间长且产品类型多样化,24年市场规模已超PD-1,且维持高速增长,未来有望容纳多家MNC涌现重磅产品;
2)GLP-1可并购方向较多,国产厂家有望持续迎来BD机会:尽管有较多厂家布局GLP-1系列产品,但由于GLP-1研发方向较多,在某些差异化方向依然是蓝海市场,部分国产厂家有望脱颖而出,如GLP-1小分子提升依从性、GLP-1/GIP/GCGR强化减重效果、GLP-1与FGF21多靶点用于降脂、ActRII用于增肌等,重点关注有BD出海交易机会的国产GLP-1生产商。
GLP-1全球大市场,持续并购空间较大
接力PD-1,GLP-1展现出更大的市场潜力。自21年FDA批准诺和诺德司美格鲁肽治疗成人肥胖症后,GLP-1产品迎来快速增长期,2030年GLP-1市场有望超1300亿美金(Evaluate Pharma),我们认为GLP-1有望成为接棒PD-1的下一个重磅,基于:
1)适应症多,人群基数大:GLP-1可用于治疗减重、降糖、心血管疾病、慢性肾病等多种疾病,其中仅肥胖人群就达8+亿人(2024全球肥胖地图),vs PD-1为泛肿瘤治疗,22年全球新增癌症患者2000万人(WHO);
2)用药时间长:GLP-1治疗慢性疾病,患者存活期长,可实现长期用药 vs PD-1治疗癌症患者,生存期较短;
3)迭代类型多:不同于PD-1,GLP-1在最初的单靶点注射剂基础上,衍生出口服制剂、双靶点、三靶点、CB1、胰淀素、ActRII、MSTN等多种类型,满足多样化需求。
MNC相继布局GLP-1,行业方兴未艾,持续并购机会涌现。相较PD-1曾经有15家MNC有布局,GLP-1目前仅诺和诺德和礼来周制剂产品销售领先,仅10家MNC拥有GLP-1产品且布局不全面。考虑到GLP-1系列产品的多样化,头部MNC需要构建产品矩阵以增强竞争力,我们认为持续并购依然是未来GLP-1领域的主要方向。
GLP-1方向之一:长效化
安进率先实现每月一次给药,52周减重20%,石药集团布局每月一次司美格鲁肽。GLP-1已实现从一日两次(艾塞那肽,半衰期2.4h)到一日一次(利拉鲁肽,半衰期13h)到一周一次(司美格鲁肽,半衰期7天)的转变,安进的MariTide(AMG133)半衰期14-25天,有望实现一月一次给药。2期临床数据显示,MariTide 52周肥胖不伴有糖尿病试验组平均减重约20%,52周肥胖伴有糖尿病试验组平均减重约17%,所有剂量组均显著减重且52周尚未达到减重平台,安全性较好(因胃肠道副反应停药率<8%)。我们认为MariTide有望凭借长效化给药,在疗效和安全性与周制剂相当的情况下,占据一定市场份额。此外,石药集团布局每月一次长效司美格鲁肽,已进入临床1期。
GLP-1方向之二:口服小分子,提升依从性
多肽口服生物利用度较低,需提高10-20倍用量。19年9月,口服司美格鲁肽Rybelsus获FDA批准治疗糖尿病,24年1月中国获批治疗糖尿病,减重临床也取得成功。但由于多肽分子量较大,需提高10-20倍用量,需要较高成本并带来较大副作用:1)司美格鲁肽:68周数据显示,注射剂仅需2.4mg用量即可达到15.3%的减重效果(安慰剂调整,下同),而片剂需要50mg剂量才可减重15.6%;2)VK2735(GLP-1/GIP):注射剂最高剂量组10mg/15mg组可实现13周减重11.2/13.0%,而VK2735片剂在80mg以上剂量组才显示较好的减重效果(80mg/100mg 4周分别减重3.8/6.8%)。
GLP-1小分子:辉瑞&礼来进度较快,follow者众多。
辉瑞:1)Danuglipron为全球首款完成1期临床的GLP-1小分子,辉瑞在23年12月公布2期临床数据,尽管减重效果较好(26周减重4.8-9.4% vs安慰剂增重0.17%,32周减重6.9-11.7% vs安慰剂增重1.4%),但停药率超50%(vs安慰剂40%),且半衰期较短(一日两次用药),不再进入3期临床;2)23年6月,辉瑞第二款GLP-1小分子Lotiglipron由于肝毒性(转氨酶明显升高)副作用停止开发;3)24年7月辉瑞宣布Danuglipron缓释剂型(一日一次给药)将推进关键临床。
礼来:18年以5000万美元首付款+里程碑+专利使用费自中外制药引入临床前GLP-1小分子Orforglipron,23年6月2期临床显示36周减重8.6-12.6%(vs安慰剂减重2.0%),且安全性较好(停药率14-19% vs安慰剂2.0%),目前处于3期临床,礼来预期25年中结束。
国内研发者众多,1期疗效数据难分高下。目前已有多款GLP-1小分子披露1期临床数据,多数产品可在4周达到礼来Orforglipron一期临床12周的疗效(最高减重6.3%,安慰剂调整),其中恒瑞HRS-7535减重5.4%(安慰剂调整),罗氏/Carmot CT-996减重6.1%(安慰剂调整),华东医药HDM1002减重4.9-6.8%,拓臻生物TERN-601减重4.9%(安慰剂调整),疗效数据难分高下。礼来路线的阿斯利康/诚益AZD5004减重2.2%(安慰剂调整),硕迪GSBR-1290 12周减重6.2%(安慰剂调整后)减重效果与礼来Orforglipron相当。
GLP-1小分子安全性:胃肠道副反应为主,早期临床难分伯仲。1)辉瑞23年12月公布Danuglipron治疗肥胖的2期数据,停药率超50%(vs安慰剂40%),恶心发生率73%和呕吐发生率47%均较高,且为一日两次给药,不会推进3期临床,但辉瑞将其优化为缓释剂型,尝试一日一次给药,并于24年7月表示即将推进至关键临床;恒瑞HRS-7535与拓臻TERN-601一期4周均未发生停药;2)礼来23年6月公布Orforglipron治疗减肥的2期数据,安全性较好(26周停药率14-19% vs安慰剂2%),已推进3期临床,但阿斯利康/诚益AZD5004一期4周停药率10%,硕迪GSBR-1290有40.5%的受试者降低剂量且胃肠道副反应较高(恶心89%,呕吐62%),安全性仍有待验证。
国产GLP-1小分子出海正盛,重点关注华东医药。国内多厂家布局GLP-1小分子,其中诚益生物于23年11月以1.85亿美金首付款+18.25亿美金里程碑+分成将GLP-1小分子AZD5004海外权益出售给阿斯利康,恒瑞医药于24年5月将GLP-1小分子(HRS-7535)、GLP-1/GIP双靶点(HRS-9531)和GLP-1/GIP/GCGR(HRS-4729)海外权益以1亿美金首付款+59.25亿美金里程碑+分成授权给与贝恩资本合资成立的子公司,闻泰医药于24年12月将GLP-1小分子VCT220海外权益授权给箕星药业,翰森制药于24年12月将临床前GLP-1小分子HS-10535全球权益授权给默沙东。国内仍有众多在研产品,其中华东医药HDM1002进展最快(国内2期临床,美国5M23获批临床),歌礼制药ASC30有望实现更低频率给药(半衰期60小时)。
GLP-1方向之三:多靶点组合
多靶点协同,有望提高减重效果,并带来其他获益。GLP-1R具有促进胰岛素分泌、降低血糖和减轻体重等作用,GIPR在高血糖时增加胰岛素分泌、在低血糖时则刺激胰高血糖素的释放,而GCGR可参与人体血糖及能量的调节,多靶点组合有望提高减重效果。此外,FGF21有就改善血脂的作用,有望对MASH、高血脂等疾病起效。
礼来替尔泊肽打头阵,探索更强减重组合。1)海外:礼来替尔泊肽分别于22年5月和23年11月获FDA批准治疗降糖和减重,销售快速爬坡(24年销售额164.66亿美金,+208%yoy),Viking的VK2735后来居上,仅13周安慰剂调整后最高减重13%(vs替尔泊肽52周最高减重15.2%),礼来亦布局GLP-1/GIP/GCGR三靶点,减重效果更优;2)国内:信达率先布局GLP-1/GCGR的减重和降糖适应症已分别于24年2月和8月在国内申报上市,恒瑞、博瑞、众生、翰森等多厂家布局GLP-1/GIP双靶点且已展现优异疗效(24周恒瑞HRS-9531 6mg扣安慰剂减重16.7%,24周博瑞BGM0504 15mg扣安慰剂减重18.5%);联邦制药和乐普医疗GLP-1/GIP/GCGR均已进入2期临床。
联合FGF21,开发降脂相关适应症。FGF21可调节血脂,有望治疗MASH、高血脂等。东阳光药已于11M24将GLP-1/FGF21双靶点HEC88473海外权益以1200万美金首付款+9.26亿美金里程碑授权给Apollo;华东医药另辟蹊径,率先布局GLP-1/GCGR/FGF21三靶点DR10624,为全球First in Class,重度高甘油三酯血症已进入国内2期临床。
GLP-1方向之四:组合疗法
GLP-1探索联用胰淀素、CB1、ActRII、MSTN等,提高安全性,实现增肌。GLP-1早期联用以胰岛素为主,诺和诺德利拉鲁肽/德谷胰岛素和赛诺菲利司那肽/甘精胰岛素分别于2014和2016年上市,2023年销售额分别为4.77亿美元和2.40亿美元。之后更多厂家尝试联用疗法,诺和诺德GLP-1+胰淀素3期临床68周减重20.4%(安慰剂调整后,下同),与礼来替尔泊肽疗效相当;诺和诺德小分子CB1 Monlunabant(INV-202)2a期临床16周减重5.81%,与礼来GLP-1小分子疗效相当。礼来布局ActRII,探寻增肌疗法,48周ActRIIA/B单抗Bimagrumab去脂体重增加4.4%,体重减少5.7%,国内来凯医药领先。
联用胰淀素,有望提高安全性并保留瘦体重
胰淀素增加饱腹感,增强减重效果,减少胃排空,提高安全性,且有望保留瘦体重。胰淀素长期存储于胰腺β细胞,与胰岛素一起分泌到血液中,与胰岛素水平同步升降,具有控制食欲的功能,且能够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2022年,诺和诺德启动了CagriSima(胰淀素类似物Cagrilintide 2.4mg+司美格鲁肽2.4mg)肥胖3期临床,并于24年12月公布数据,3期68周减重22.7%(vs单药Cagrilintide 11.8% vs单药司美格鲁肽16.1%vs安慰剂2.3%),与GLP-1/GIP双靶点(如替尔泊肽)效果相当,不及公司预期的25%,诺和诺德当日股价下跌18%。
Petrelintide数据表明胰淀素有望保留瘦体重,诺和诺德口服疗法效果优异。Zealand胰淀素Petrelintide已进入2b期,临床前大鼠实验显示,与利拉鲁肽相比,Petrelintide减少脂肪并保留瘦体重且停药后可维持。1b期临床显示,治疗16周Petrelintide每周一次2.4/4.8/9.0mg组分别减重4.8/8.6/8.3%(vs安慰剂减重1.7%),仅9mg组有8%患者因不良反应停药,不良反应率较低(恶心最高33%、呕吐最高8%、便秘最高25%、腹泻最高17%),Zealand已开展2b期临床。诺和诺德正在开发口服和皮下注射GLP-1&胰淀素Amycretin,口服1期临床12周最高减重13.1%(vs安慰剂1.1%),皮下注射1b/2a期36周最高减重22.0%(vs安慰剂2.0%),优于替尔泊肽,当日股价上涨8.5%。
增肌:减重同时保留瘦体重
GLP-1减重但同时减肌,联合ActRII通路产品有望在减重同时实现增肌。诺和诺德STEP8临床表明,68周司美格鲁肽减重17.1%(vs安慰剂1.8%),但其中约40%为瘦体重(再生元官网)。肌肉生长和抑制主要通过ActRII通路调节,Myostatin(肌肉生长抑制素)、Activin(激活素)和GDF11等均为骨骼肌负调控因子,其中以Myostatin(肌肉生长抑制素)为主。在脂肪细胞中,激活素通过ActRII储存脂质,阻断通路可以促进脂肪代谢;肌肉细胞中,ActRII受体信号通路可抑制肌肉生长,阻断通路可以抑制萎缩增加肌肉质量。上述配体与ActRIIA或ActRIIB受体结合并发出信号,其中ActRIIB可能是主要受体。已有多款产品围绕ActRII通路布局增肌管线,其中礼来进展领先。
ActRII
ActRII靶点:不同于已上市的融合蛋白,单抗多用于内分泌疾病研发。靶向ActRII 受体信号通路的药物分为单抗和Fc 融合蛋白,其中单抗靶向受体,特异性阻断ActRII 信号通路,安全性高,多用于肥胖、糖尿病等;Fc 融合蛋白靶向配体,阻断所有配体与其他受体的结合,安全性较差,主要用于开发肺动脉高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罕见且危及生命的适应症。19年11月,Acceleron开发并授权给BMS旗下新基的ActRIIB融合蛋白Luspatercep获FDA批准,用于治疗输血依赖性β地中海贫血症;24年3月,默沙东115亿美元收购Acceleron获得的ActRIIA融合蛋白Sotatercept在美国获批上市,用于治疗肺动脉高压。
礼来:率先布局ActRII单抗。23年7月,礼来以19.25亿美金收购Versanis获得ActRIIA/B单抗Bimagrumab,Bimagrumab对超重+糖尿病的2期临床显示,48周Bimagrumab 组总体脂肪减少(-20.5% vs -0.5%,对照安慰剂,下同),去脂体重增加(+3.6%vs -0.8%),体重减少(-6.5% vs -0.8%)。安全性较好,Bimagrumab组不良反应停药率14%(vs 0%),主要不良事件是轻度腹泻(41% vs 11%)和肌肉痉挛(41% vs 3%)。22年11月Bimagrumab(静脉注射)开展联合司美格鲁肽针对减重的2b临床,已于23年6月完成507名患者入组,24年5月初步完成,预期25年6月完成临床;24年10月Bimagrumab(皮下注射)开展联合替尔泊肽针对减重的2期临床,计划26年2月初步完成,26年11月完成临床。
来凯医药国内进度领先,石药集团紧随其后。来凯医药管线中有3款ActRII单抗,其中LAE102(ActRIIA单抗,静脉+皮下注射)中国临床1期已于12M24完成SAD所有受试者给药,预期1H15完MAD阶段给药,并于4M24获批美国临床,并于11M24与礼来签订临床合作协议,礼来将负责执行美国1期临床并承担相关费用;LAE103(ActRIIB单抗)处于IND支持性研究阶段,预期2Q25提交IND;LAE123(ActRIIA/B单抗)12M24进入IND支持性研究阶段。此外,石药集团亦布局ActRII,处于临床前阶段。
MSTN
MSTN:Biohaven和再生元领先布局,已进入2期临床。肌肉生长抑制素(Myostatin)是一种蛋白质,主要功能是限制肌肉的生长和发育,防止肌肉过度生长,因此抑制Myostatin可能可以治疗肌肉萎缩症和肌肉衰减综合征等,此外调控MSTN表达水平还有望改善患者代谢情况,降低疾病风险。
Biohaven:Taldefgrobep alfa/BHV-2000即将进入减重2期。Taldefgrobep alfa为BMS开发的MSTN融合蛋白,4M17罗氏以1.7亿美金+2.05亿美金里程碑引进开发杜氏肌营养不良症并于11M19宣布终止管线。2M22 Biohaven自BMS获得全球权益,1期健康人临床显示,Taldefgrobep alfa停药后总脂肪量和肌内脂肪持续下降,瘦体重持续增加。公司计划1H25开展Taldefgrobep alfa单药或联合司美格鲁肽针对肥胖患者的2期临床:1)单药:预期入组80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0人),100mg每周一次,给药24周,之后随访8周;2)联用司美格鲁肽:预期入组90人,等分三组,给药48周(分别为先单药24周再联合GLP-1 24周;先联合GLP-1 24周再单药24周;GLP-1 48周),之后随访12周。
再生元:MSTN单抗Trevogrumab已完成减重2期临床入组,公司预期2H25读出数据。23年6月ADA再生元披露Trevogrumab临床前动物实验数据,Trevogrumab+司美格鲁肽减重效果更好且瘦体重流失更少,若再联合激活素A Garetosmab,可增加瘦体重。24年6月ADA再生元披露Trevogrumab联合Garetosmab健康人1期临床结果,单次给药后8周,Trevogrumab联合Garetosmab组大腿肌肉体积增加7.7%(安慰剂调整后,下同),总脂肪和腹部脂肪分别减少4.6%和6.7%;3次给药后大腿肌肉体积较基线增加但28周后降至安慰剂同水平,腹部脂肪和内脏脂肪分别减少14.3%和20.1%。Trevogrumab减重2期临床已完成入组,4个队列分别接受司美格鲁肽单药、司美格鲁肽+低剂量Trevogrumab/高剂量Trevogrumab/高剂量Trevogrumab+Garetosmab,公司预期2H25读出数据。
Scholar Rock:2款MSTN前体,首个减重2期即将完成。Scholar Rock拥有2款MSTN前体:1)Apitegromab:首个在脊髓性肌萎缩症3期临床中达到主要终点的肌肉导向疗法,针对减重的2期临床9M24已完成入组,预期2Q25读出数据(Apitegromab一月一次+替尔泊肽/司美格鲁肽一周一次,入组102人);2)SRK-439:第二代MSTN前体,临床前研究显示,SRK-439联合司美格鲁肽用药可增加瘦体重并减少脂肪,且停药后可持续增加瘦体重,展现较好的增肌潜力,Scholar Rock计划3Q25向FDA提交临床申请。
CB1:减重新机制,降低透脑率后安全性有望提升
CB1可在减重同时保留瘦体重,减少胃肠道副反应,但易引发中枢神经相关副作用。CB1为大麻受体1,主要存在于大脑,在脾脏、肺、胸腺、心脏和血管中也有表达,与GABA能(抑制性)和谷氨酸能(兴奋性)神经元密切相关,CB1拮抗剂有望通过阻断中枢大麻活性减少食物摄入,但可能产生精神神经方面副作用。
赛诺菲和默克折戟后沉寂多年,降低透脑率后有望提高安全性,诺和诺德领先布局。
1)赛诺菲的Rimonabant :于2006年在欧盟等地首次上市,为全球首个获批上市的CB1受体阻断剂,但由于会增加自杀念头和抑郁情绪,上市申请被FDA驳回;
2)默克的Taranabant:在肥胖3期临床中展现出与Rimonabant类似的效果(Taranabant 104周减重8.1% vs Rimonabant 52周减重9.0%),但由于副作用较大,默克终止临床;此后多款CB1终止临床;
3)诺和诺德/Inversago的Monlunabant(INV-202):第二代CB1受体拮抗剂,降低对血脑屏障的通透效率,将分子限定在中枢神经系统之外的外周系统,23年1b期临床显示,25mg 4周减重3.3%(vs安慰剂增重0.5%)且耐受性较好(停药率0%);23年8月诺和诺德以最高10.75亿美金现金收购Inversago;24年9月20日公布2a期临床结果,16周10mg组减重6.45%(vs安慰剂0.64%),与礼来GLP-1小分子Orforglipron效果相当,且高剂量组未获得额外减重,副作用多为轻中度焦虑、抑郁、睡眠障碍等,公司预期25年启动2b期临床,诺和诺德当日股价下跌5.46%;此外,诺和诺德下一代CB1 INV-347已启动临床1期。
4)Corbus的CRB-913:脑暴露量较低(约为Monlunabant 的1/15,rimonabant的1/26),临床前展现出BIC潜力(19天小鼠减重:2.5mg/kg BID减重10.5%,10mg/kg QD减重20.9%,20mg/kg QD减重24.9%,40mg/kg QD减重28.4%,80mg/kg QD减重31.4%,vs安慰剂BID增重5.0%,QD减重0.3%),且临床前显示出联用潜力(18天小鼠数据显示,CRB-913+司美格鲁肽减重19.0%,CRB-913+替尔泊肽减重24.7%,优于司美格鲁肽单药减重7.8%和替尔泊肽单药减重11.9%),公司预期1H25进入临床1期。
5)Skye的CB1单抗Nimacimab:不同于CB1小分子拮抗剂与内源性大麻素竞争性结合CB1,Nimacimab可抑制外周与内源性大麻结合无关的CB1信号传导,半衰期18-21天,有望实现双周或每月给药,且可保留瘦体重。1期临床(健康人)28天试验组体重略下降或持平vs对照组增加2.7%,且副作用较小(胃肠道副反应4.8% vs Rimonabant 30.4% vs司美格鲁肽74%);同时观察到,第67天低密度脂蛋白降低(2.5mg/kg组基降低7.4% vs安慰剂组增加8.2%),目前正在开展单药和联用司美格鲁肽的2期临床,公司预期25年中披露2期临床中期数据。
GLP-1方向之五:适应症拓展
除降糖和减重外,多家MNC相继拓展适应症,包括MASH、慢性肾病等。诺和诺德司美格鲁肽和礼来替尔泊肽率先进行适应症拓展,覆盖更多患者群:1)司美格鲁肽:24年3月获FDA批准治疗降低患有心血管疾病和肥胖或超重的成人心血管死亡、心脏病发作和中风的风险;24年9月EU批准治疗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并于1Q25向FDA重新提交上市申请;分别于1Q24/2Q24/3Q24向FDA/EU/NMPA提交慢性肾病上市申请;计划1H25向FDA提交MASH上市申请;2)替尔泊肽:24年12月获FDA批准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24年8月宣布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临床3期取得积极结果。
MASH
GLP-1有望缓解MASH症状并改善纤维化。司美格鲁肽、替尔泊肽和Survodutide相继公布治疗MASH的2期临床结果,入组F3及以下患者,达到MASH恶化且具有≥1级纤维化改善的比例较安慰剂提高20%左右,肩并肩优于3M24全球首款获批治疗MASH的THRβ激动剂Resmetirom(提高10-12%);MASH缓解且肝纤维化没有恶化的比例较安慰剂提高24%以上,肩并肩优于Resmetirom的提高16-20%。司美格鲁肽率先完成3期临床第一部分,公司预期1H25欧美提交上市申请。
心血管风险&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
GLP-1有望降低心血管风险发生率,司美格鲁肽全球获批治疗降低心血管风险。23年8月诺和诺德公布司美格鲁肽降低心血管风险CVD的3期临床SELECT和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的3期临床STEP HFpEF结果,每周一次皮下注射2.4mg司美格鲁肽的超重或肥胖成人发生重大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风险降低20%、因心衰住院的风险降低58%,因心衰住院与心血管死亡的风险降低39%。CVD适应症已于24年3月获FDA批准上市,;HFpEF适应症已于3Q24获EU批准,于1H25重新向FDA提交上市申请。24年8月,礼来公布替尔泊肽3期临床SUMMIT积极结果,替尔泊肽组和对照组分别有9.9%和15.3%的患者发生心血管死亡或心衰恶化,替尔泊肽组患者的心血管死亡或心衰恶化复合事件风险显著降低38%。
慢性肾病
GLP-1有望缓解慢性肾病,司美格鲁肽中美欧提交上市申请。2024年3月5日,诺和诺德公布了大型3期临床研究FLOW的主要结果,司美格鲁肽1.0mg肾脏疾病进展及心血管和肾脏死亡风险显著降低24%。诺和诺德分别于1Q24/2Q24/3Q24向FDA/EU/NMPA提交上市申请,并于25年1月获FDA批准上市。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
替尔泊肽成为全球首个获批治疗中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的药物。24年12月20日,FDA批准替尔泊肽用于治疗肥胖患者中重度OSA,为全球首个获批治疗OSA的药物。24年4月17日,礼来公布替尔泊肽3期临床SURMOUNT-OSA积极结果,治疗52周后,替尔泊肽显著降低了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未接受气道正压通气(PAP)治疗组中,替尔泊肽组AHI相对基线减少27.4次/h vs安慰剂组减少4.8次/h;接受气道正压通气(PAP)治疗组中,替尔泊肽组AHI相对基线减少30.4次/h vs安慰剂组减少6.0次/h。
国内BD交易频现
国产GLP-1出海交易频现。23年以来国产GLP-1出海重磅BD交易频现,11M24诚益将GLP-1小分子海外权益以1.85亿美金首付款+18.25亿美金里程碑+分成授权给阿斯利康;5M242恒瑞将GLP-1/GIP+GLP-1小分子+GLP-1/GIP/GCGR的海外权益以1亿美金首付款+1000万美金近期里程碑+不超过59.25亿美金里程碑+销售分成+19.9%股权授权给与贝恩资本合资成立的Hercules;12M24翰森将GLP-1小分子全球权益以1.12亿美金首付+19亿美金里程碑+分成授权给默沙东。我们认为国产GLP-1长效、小分子和多靶点竞争力较强,有望持续达成出海BD。
1.药品研发进展不及预期的风险:尽管目前部分国产GLP-1系列产品临床进度领先,但临床推进受临床方案设计、患者入组、公司执行力等多方面限制,仍然存在药品研发进展不及预期的风险;
2.药品临床数据不及预期的风险:尽管已有较多GLP-1系列产品公布了部分临床数据,但后期临床仍然具有一定不确定性,早期临床数据不能完全说明产品疗效,仍然存在后续披露的临床数据不及预期的风险;
3.药品BD出海不及预期的风险:尽管国产GLP-1产品在临床进展、产品创新性和性价比方面均具备一定优势,但创新药BD出海仍需考虑BD谈判情况、地缘政治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