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了《中国化工报》“纯碱工业高质量发展”系列报道,感触颇深。报道深入剖析了中国纯碱工业的现状,站在全球视角审视了其百年发展历程中的巨大变迁。报道在充分肯定纯碱企业对我国化学工业所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指出了当前严峻形势下行业存在的产能结构性矛盾和环保问题。
作为在中国纯碱领域摸爬滚打了近50年的一名老制碱人,我深感荣幸能够见证并参与了纯碱行业近半个世纪的发展进程。现就中国纯碱工业向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谈一谈个人认识,与同行共勉。
天然碱的发现为纯碱工业绿色低碳提供历史机遇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天然碱发展主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1952年,乌海市化工厂建立,这是天然碱工业化生产的开始。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伊克昭盟(现鄂尔多斯市)碱湖试验站、内蒙古查干淖尔碱矿等新的天然碱资源被发现和开发,特别是碱湖试验站碱田日晒工艺的成功,让人们告别了“靠天吃碱”的时代,进入了以科技为先导的天然碱新时代,也为后续的天然碱开发植入了科技基因。随后,河南桐柏县吴城和安棚的天然碱矿被发现,为天然碱行业提供了新的增长点。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天然碱行业迎来快速发展期,特别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天然碱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呈爆发式提升,但苦于天然碱储量有限,不能支撑更大规模的发展,在氨碱、联碱、天然碱3种纯碱加工方式中,天然碱的加工量占比一直很小,维持在5%左右。
随着内蒙古阿拉善、通辽以及新疆塔里木盆地世界级超大规模天然碱资源相继被发现,制约中国大规模利用天然碱加工纯碱的原料短缺问题将得到彻底解决,中国纯碱工业在天然碱的助力下,快速踏上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也化解了化学法制纯碱带来的诸多问题。
过去,博源集团已在河南桐柏分阶段建成150万吨/年纯碱、85万吨/年小苏打生产线。内蒙古阿拉善超10亿吨特大型天然碱矿被发现后,博源集团以此为依托,全力建设全球产能规模最大的天然碱纯碱项目,一期工程年产能为500万吨纯碱、40万吨小苏打,现已全部建成投产;二期工程年产能为280万吨纯碱、40万吨小苏打,将于2025年全面竣工投产。届时,加上河南现有的天然碱纯碱产能,中国天然碱纯碱绿色产能将突破一千万吨。
天然碱开采加工技术达世界先进水平
博源集团从事天然碱研究、开发将近50年,在天然碱开采、纯碱生产工艺、设备制造、自动化控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部分技术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这也使博源集团天然碱法生产纯碱的产品质量更加稳定(纯碱纯度达99.8%以上)、生产过程更加高效,进一步提升了天然碱法在行业中的竞争力。
在工艺创新方面,博源集团自主开发的倍半碱+一水碱联合工艺,已成为引领天然碱的主流工艺;在行业内首次采用自主开发的倍半碱一级离心机过滤工艺,大大缩短了工艺流程,降低了倍半碱含水量,节约了能源,减少了投资;采用首创的十水碱母液脱硫工艺,回收烟气中的硫资源制为硫酸钠产品,使烟气中的SO2含量稳定低于排放要求。在采矿方面,采用自主开发的世界首创专利技术——“深薄层天然碱双水平段复合开采工艺”,有效增加卤水浓度,增加资源采出率。在设备大型化方面,自主开发多个大型石化装备,如13000平方米大型蒸发器、直径12米的大型结晶器等均达到行业先进水平,大型重灰流化床、大型全混碳化结晶器、大型的蒸汽压缩机等均是行业内同类设备中单台规模最大的设备。
通过工艺创新和设备大型化,天然碱加工纯碱的成本大幅降低,质量大幅提高。目前,纯碱总碱量保持在99.8%以上,盐含量在0.10%以下, 铁含量小于0.003%。这些指标是化学法纯碱达不到的。
制碱人要通力合作打造天然碱制造新高地
在中国纯碱行业迈向天然碱时代的征程中,制碱人的紧密合作至关重要。我们愿意秉持开放与共享的理念,毫无保留地提供技术支持,与同行共同开发中国的天然碱资源。
国家有关部门在调整纯碱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应根据天然碱矿的具体分布区域和产业发展基础,制定科学合理的纯碱产业发展规划。以天然碱矿为依托,引导相关企业向特定区域集聚,形成完整的产业集群,提升中国纯碱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
就目前已发现的天然碱矿所处地域来看,我国应建立以新疆、内蒙古阿拉善为主的天然碱西部产业集群,通过共建“一带一路”,全面进入欧洲、非洲市场;建立以内蒙古通辽为中心的东部天然碱产业集群,拓展东北亚市场;以河南天然碱产业集群,联手联碱企业,建立辐射东南亚、特别是东盟国家的纯碱市场。
与新能源产业耦合实现颠覆性发展
从目前发现的天然碱储藏地域来看,大部分地处偏僻、人烟稀少,纯碱企业除依托资源就地建设大型纯碱装置外,还应具备建设风能和光伏产业的条件。如果进一步将天然碱纯碱产业和新能源产业耦联融合,利用风光新能源电解水制氢、空气制氮,同时捕集纯碱生产排放的二氧化碳,结合前沿科技与智能化手段,以颠覆性工艺生产高品质化工产品,走进醇铵产品序列和新型化肥及烯烃产品序列,让两者相互促进、协同发展,这样就可共同构建起绿色、可持续的产业生态,实现产业的颠覆性发展。
作者:内蒙古博源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戴连荣
(转自:中化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