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消息称,小米、小鹏、蔚来等多家汽车产业链公司宣布切入人形机器人赛道。金融投资报记者注意到,在新能源车企聚焦产品续航、价格战及智能驾驶竞争的同时,头部车企纷纷宣布布局人形机器人领域;与此同时,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也切入了人形机器人产业链。
二级市场上,截至2月24日收盘,机器人板块探底回升。其中,新时达6连板,埃夫特、柯力传感和盛通股份涨停,昊志机电(维权)、埃斯顿分别收涨9.57%、6.12%。
车企跨界布局
从新能源车企来看,特斯拉和小鹏汽车已经发布了人形机器人产品或原型。其中,特斯拉于2022年9月发布第一代人形机器人Optimus原型机。2024年7月,特斯拉二代人形机器人Optimus在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亮相。据透露,特斯拉将致力于在2025年生产10000部人形机器人Optimus,还计划从2026年开始向第三方售卖这种机器人,并称当人形机器人Optimus年产量达到100万台时,单价可降至2万美元。
小鹏汽车于2023年推出了自主研发的人形双足机器人PX5。2024年11月,小鹏汽车发布自主研发的全新AI人形机器人Iron。据介绍,人形机器人Iron“大脑”采用自研图灵AI芯片,算力高达3000T,融合智能驾驶领域技术积累,有720度无死角环境感知能力。
小米机器人团队也宣布了人形机器人进展:“目前正推进旗下CyberOne(铁大)在自家制造产线上的分阶段落地。”
金融投资报记者了解到,CyberOne是小米发布的全尺寸人形仿生机器人,支持家庭护理、陪伴等多种场景。
理想汽车方面表示,“100%会做人形机器人”,但“节奏不是现在”。据了解,之所以不是现在,是因为理想汽车CEO李想认为车是无接触、标准化的机器人,如果车都无法实现L4,很难让更复杂的机器人去解决更难的问题。
与此同时,广汽集团也发布了第三代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GoMate,实现了驱动器、电机、灵巧手等核心部件完全自研。GoMate的亮点在于“可变轮足移动结构”,弥补了足式在效率方面的不足。
产业链受关注
业内人士认为,新能源车企拥有成熟的零部件供应链体系,可以快速整合和优化人形机器人所需的精密零部件,如电机、减速器、轴承等。值得注意的是,有汽车零部件公司已经进入人形机器人产业链。
均普智能是汽车一级零部件供应商,以及后桥差速器装配与检测项目的供应商。2月19日,公司在投资者互动平台回复称:“公司设立了均普人工智能与人形机器人研究院有限公司,专注于人工智能与人形机器人的研究开发。”
贝斯特主要产品包括涡轮增压器精密轴承件、涡轮增压器叶轮、涡轮增压器中间壳、发动机缸体等关键汽车零部件等。公司近日在接受机构调研时表示,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发挥公司竞争优势,抢抓机遇,全面导入“工业母机”“人形机器人”“汽车传动”以及“自动化产业”等新赛道。
TrendForce集邦咨询表示,从人形机器人角度分析,美国市场的机器人AI生态圈较为完整,中国市场则聚焦建立供应链,预计未来的产品价格和应用将更加多元。
据相关调查,拓普集团、三花智控、恒立液压、新剑传动、兆威机电等上市公司,不仅可对中国市场需求稳定供货,而且已经打入海外大厂供应链或进入送样阶段。
国泰君安最新发布的研报认为,与汽车自动驾驶类似,人形机器人是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的深度融合,因此,二者在软硬件系统上有诸多相通之处。从软件层面来看,端到端模型是人形机器人的主要发展方向。从技术演进路线上,根据智元机器人的定义,人形机器人也将从“G1—G5”循序渐进式演进。
开源证券分析指出,随着人形机器人走向量产,应用场景成为落地关键。全球人形机器人获得资本青睐,聚焦重点从大模型转向整机,量产成为核心。中国具备应用场景优势和完整硬件产业链,量产阶段有望领跑全球。
有市场人士指出,国内车企进军人形机器人赛道,将面临海量资金的挑战和AI技术的挑战,尤其是在AI技术方面,车企不仅要有先进的算法、先进的算力,还要有大量的数据积累。这些壁垒的突破难度很大,也是影响车企布局人形机器人的现实风险。
(文章来源:金融投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