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班的孩子们。图由囊谦县文明办提供
西海新闻记者 莫青
牛角胡表演精彩动听、卓根玛舞飞扬跃动、藏文书法遒劲有力……5月13日,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乡村学校少年宫里热闹非凡,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来到学校现场教学,将非遗的种子播撒在了孩子们的心里。
据介绍,自2011年中央启动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建设以来,为丰富乡村儿童课余生活、传承文化艺术、提升综合素质,囊谦县围绕推进农牧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建立乡村学校少年宫13所,项目学校覆盖全县9个乡镇,累计投入专项资金280万元,受益学生超5000人。
“牛角胡是少数民族弓拉弦鸣乐器,历史悠久。它采用较粗大的牛角制作,以雌牛的角质最佳。”囊谦县第三完全小学牛角胡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索才老师讲述着牛角胡的构造和音色原理,学生们听得认真。
索才老师带领学生学习弹唱有8年多时间,演奏团队初具雏形。如今,在全县各类文化活动中能看到牛角胡小演奏家的身影。
囊谦县第三完全小学校长潘峰介绍,学生们在学习牛角胡的过程中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习牛角胡能够传承多元的优秀文化,丰富孩子们的音乐艺术表现力, 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参与文艺演出、音乐节等各种艺术活动。在活动中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交流心得、分享技巧,增进彼此间的了解,促进文化的融合与共生,提升个人的人文素养,拓展视野。
卓根玛是一种古老的舞蹈,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为了让卓根玛艺术后继有人,让年轻一代了解和学习这一古老舞蹈,吉曲乡小学将卓根玛引入校园,学校邀请舞蹈老师现场教学,让孩子们感受舞蹈魅力。从基本的舞蹈姿势、步伐,到独特的手势、韵律,老师们耐心示范,手把手指导学生。同学们全神贯注地学习,努力模仿每一个动作,现场气氛热烈。
毛庄乡技校正式开设藏戏课程,为学生打开了一扇了解古老藏戏艺术的大门。藏戏作为藏文化的“活化石”,在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藏戏的面具有很多种,你们最想知道哪个面具?”藏戏传承人带来了一堂关于藏戏面具的课程。“老师,我想知道国王的面具和反派面具都有哪些不一样?”学生提问。
老师一一讲述着藏戏面具中的故事,一堂双向奔赴的非遗传承课开讲了。“我们的课程主要涵盖藏戏历史渊源、唱腔技巧、舞蹈动作和经典剧目赏析等。在课堂上,学生们不仅能聆听藏戏的发展脉络,还能学习藏戏独特的唱腔,体验单腿跳跃、退步转圈等特色舞蹈动作。”藏戏指导老师说。
“通过学习藏戏,我们不仅对家乡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更激发了我们传承和保护非遗的责任感。”已经学会一些唱腔的扎西措很有兴趣地说。
今后,毛庄乡技校还将计划组织藏戏汇报演出,让藏戏艺术走出校园,走向更广阔的舞台,为藏戏传承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