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改革报
□ 付朝欢
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董煜常在课堂上跟学生说,“要有一些规划思维”。来清华园之前,董煜曾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中央财办工作,参与过多个五年规划的起草。
何谓“规划思维”?通过此次采访董煜,可以提炼如下要点:
规划思维,是一种底线思维。事不可不规划。但任何时候都不能简单、盲目地保持乐观,宁可把问题想得复杂一点、把困难和挑战估计得更充分一些,尽可能在规划中充实应对举措。正所谓,“作最坏的打算,争取最好的结果”。
规划思维,是一种短期和中长期结合的思维。我们不仅要聚焦一年、五年,也要谋划更长的周期。让一些中长期的目标发挥牵引作用,通过几个五年规划去持之以恒地推进。譬如登月计划,就可以回溯到“十一五”规划纲要第14个专栏中的一条。
规划思维,是一种动态调整的思维。规划(plan)本身并不重要,规划过程(planning)却至为关键。现实条件下,由于约束条件是因时、因地变化的,规划也不能是一纸静态的“蓝图”,需要根据约束条件的变化及时进行科学调整。
“接下来一年多时间,年轻人可以多去关注‘十五五’规划,把自己带入到宏观背景中,去了解自己所处的行业领域在未来五年的发展方向是什么,机遇和挑战又是什么。”董煜说,这样有助于更好地找到自己的定位和坐标,也有利于更好地规划自己的发展路线。
毕竟,每个人的未来,就是国家的未来。
下一篇:以“媒眼”看营商 九江处处皆新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