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河北日报
让家乡故事“活”起来 让思政课创新更出彩
110万名学子同上“知唐山 爱家乡”一堂课
本报记者 师源
“同学们,你们知道唐山名字的由来吗?”2月17日,在路北区唐城壹零壹实验小学课堂上,刘静婧老师以提问题的方式开始了新学期思政第一课。
当天,唐山市各学校将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机融合,开展“知唐山 爱家乡”开学思政第一课活动,通过课堂讲解、互动体验等方式,共同讲好唐山故事,激发学生建设家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嘿!快看,那是什么?”课堂上,只见壹零壹小学六年级6班学生尹冠宇出现在视频中,和3位同学一起坐在“魔毯”上,穿梭于唐山青山绿水中,视频短片里的“燕山”自我介绍:“我是燕山山脉,唐山就在我的南部……”
山河湖泊在悠扬乐声中铺展画卷,地方美食在小讲解员的推介下令人垂涎……20余分钟的课程生动有趣,引人入胜,同学们边看边讨论,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这种课堂形式太新颖了!让我记住了好多关于唐山的地理知识。”课后,六年级6班学生徐晟恩说,以前他总觉得家乡很普通,现在才发现唐山有很多值得骄傲的地方。“今后,我要努力学习,为美丽家乡贡献自己的力量。”他说。
以“知唐山 爱家乡”为主题的开学思政第一课不仅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家乡思想,也提高了老师们的教学创新意识。
倒塌的房屋、扭曲的火车道、被拦腰截断的桥梁;灯火璀璨的河头老街、热闹非凡的唐山宴、时尚活力的太阳城……在龙华中学七年级15班教室内,苗雅兰老师通过两组照片的对比,让学生们感受到几十年来唐山发生的巨大变化。
“今天的思政课对我来说也是一次全面了解唐山的机会。”课后,苗雅兰告诉记者,在制作教案过程中,唐山在她心目中的形象更加立体、高大。今后,她要用心讲好唐山故事,让爱家乡的种子在更多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乐亭县第三实验小学联合李大钊纪念馆,向学生深刻阐述“铁肩担道义”的大钊精神;遵化市松棚营中学在西铺村史馆开设“行走的思政课”,让学生感受“穷棒子”精神在新时代鼓舞起的奋进力量;路南区万达小学带领孩子们走进唐山港、河钢集团唐钢公司等地,感受家乡发展变化……当天,全市19个县(市、区)110万名学子,通过多种形式的思政课,生动了解这座英雄城市的“七个第一”“五种精神”和新时代发展成就等,感受家乡魅力。
让家乡故事“活”起来,唐山市委教育工委组织专家教师,通过实地探访、资料查询、座谈交流等形式,开展集体备课,并根据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不同年龄段学生特点,编写课程教案、录制教学视频,展现唐山市资源禀赋、精神传承、发展成就等内容,让学生从“被动听”变为“主动学”。
“‘知唐山 爱家乡’主题思政课是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创新举措。希望通过课程,引导唐山学子一起知唐山、爱家乡,勤奋学习、磨砺意志、锤炼品格,努力成长成才、报效家乡、报效祖国。”中共唐山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史林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