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教育信息化浪潮的推动下,泉州九中依托智慧泉州丰泽试点校工程建设,勇立潮头,积极探索以智慧学习空间为核心的办学特色之路。近年来,学校累计投入高达1300万元,致力于“智慧校园”建设,旨在打造普适化教学资源,构建泛在化教学环境,并深入探索智能教育“减负增效”的实践路径。目前,泉州九中已成功构建起涵盖“智慧管理”“智慧教学”和“智慧评价”三大维度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一个“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智慧校园雏形已现,为培养面向未来的创新型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学校信息化办学特色的作用逐渐显现,其中《网络学习空间与学科教学融合创新应用模式》获2018年福建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泉州市第九中学智慧校园5C应用模式探索与实践》获2021年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成人致美”453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获2022年泉州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智慧管理:敦品励行课程,促进全面发展
学校积极探索网络环境下的管理改革,初步建成“智慧校园管理平台”及基于平台的各子系统,运用网络技术和大数据进行选课管理、学分管理、质量管理、评价管理、后勤管理、家校沟通等,全面应用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全国教师信息系统、教师评价系统、财务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等。通过建设“智慧校园”,改版升级管理系统,建立一体化的校园教育信息化管理机制。
在此基础上,学校结合国家教育方针、学校校情及学情,构建了“敦品·励行”全面育人课程体系,它由“一体”“两本”构成,“一体”指教联体课程,教联体课程是家校共育课程,通过泽慧家教、专家讲座、公益实践和亲子活动等形式,促进家庭和学校形成教育合力,增强教育协同效应。“两本”则包括生本课程和师本课程。生本课程涵盖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供学生根据个人志趣自主选择;师本课程则关注教师成长,引导教师科学规划职业生涯,实现师生共促、教学相长。十几个门类课程,构成了一个包含超过五十门课程的校本课程体系,这些课程分布在高中三年的各个学期开设。丰富多彩的特色课程,充分挖掘和培养了学生的潜能,倡导了“敦品励行”的九中精神,引导师生求真求善求美。
“科创课程”是学校专门为科创比赛设计和开设的课程,涵盖机器人制作、编程、3D打印等多个领域。通过该课程,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了显著提升。其中,庄喻淋和林子祺在2024年数字中国创新大赛青少年AI机器人竞赛中荣获一等奖。
智慧教学:点亮智能教育,激发创新潜能
自2018年起,泉州九中充分利用国家中小学教育资源平台,构建了“252网络学习空间智慧应用模式”“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创新导学模式:三纬六度”“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教学应用策略:玩·转·协·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创新导学设计模板”“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方案”等理想课堂研究成果。学校理想课堂的实施,进一步探索了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等课堂教学新形态。
在新学期的“科学教育”第一课上,泉州九中以“打造科学教育高地”为主题,各学科纷纷亮出“科技牌”。在语文课堂上,老师巧妙引进DeepSeek技术,现场模仿昌耀、雷武玲、肖开愚等诗人的写诗风格,DeepSeek精准的模仿和独特的表达让学生们感受到了人工智能在文学创作中的魅力。
在政治课堂上,AI工具豆包的引入更是让课堂生动有趣;在生物课堂上,老师则引入了机器学习技术,展示了如何利用机器学习技术对DNA重组过程进行优化和应用……各学科与人工智能相融合,引导学生高效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培养了人工智能素养。
在大力推进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课堂建设中,学校充分发挥骨干团队的示范、辐射作用,以“名师工作室”等形式组建网络研修共同体,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积极组织以“融合数字应用·创新教学范式”“聚焦三新课堂建设·践行教学评一体化”为主题的融合课教学开放活动,共计开设市、区级以上信息融合优质课近150节;“5G+专递课堂”成为学校课堂的新亮点和增长点。
智慧评价:AI赋能,精准诊断与分析
在评价领域,泉州九中大胆创新,借助AI技术,实现了基于学生知识积累、素养提升和能力形成的要素评价。学校教师深入研究学业质量水平评价等级评分量表,探索出“以学定教、以教思考、以考促评、以评论教、以教导学”的逻辑自洽研究模型,有效推动了“教—学—评”一体化进程,深入贯彻落实了“双减”和“五新”精神理念。
信息技术成为课堂学习评价的有力支撑。依托各类信息技术平台,学校开发了适合学校特色的学生课堂评价技术手段,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实现了课堂即时学习测验、思维发展监测和能力提升评估。
在课后反思评价方面,学校开发了评价量表、学习作品集、学习档案等多样化的评价工具。通过构建融入反思性评价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克服有偏见的自我感知,用评价量规引导学生深化知识理解,调整学习行为,提升学习成绩。
同时,学校还致力于建设教学资源库,汇聚分享“网络学习空间与学科教学融合创新校本研训数字化资源”,汇总了学科创融课课件、学科导学微课、空间应用培训微课、空间应用优秀示例微课、学科创融优质课等数字化资源,拥有超过10T的资源总量,推动形成“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的信息化教学新常态。
(许少婷)
上一篇:送教上门,托起“折翼天使”的翅膀
下一篇:文明之花绽放成语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