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奇
“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因张英这首诗生成的六尺巷故事广为流传。2024年10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桐城六尺巷时指出:“六尺巷体现了先人化解矛盾的历史智慧,要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场所,发挥好中华民族讲求礼让、以和为贵传统美德的作用,营造安居乐业的和谐社会环境”。充分发掘六尺巷文化的内涵,深刻领悟六尺巷文化的时代价值以及带给世人的启迪,是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关键。
以情释怨仇
张家给出去的是三尺地,吴家感受到的是一片情。这是化解纠纷最高妙的手法。建立在农耕文化上的乡土中国不同于西方社会,西方社会处理问题的逻辑顺序是法理情。中国人处理问题大都是情理法。尤其在一个熟人社会、一个面对面的社群,村头巷尾,左邻右舍,大家知根知底,一旦出现矛盾,第一反应就是先找熟人调解,有事好商量,法律是最后“不得不”的一种方法。这种处事方式一是节约成本,没有“中间商”,有些邻里纠纷,几根香烟一递,几句好话一说,搞定。要是事事打官司,律师费、诉讼费、误工费,不知道要花多大代价。二是缩短时间,很快就解决。事事法庭上见,即便每个村庄、每个社区都建一个法庭,天天开庭都忙不过来。当面调解,直奔主题,化解就是一袋烟一杯茶的工夫。三是增进友谊。打官司都把对方视为“假想敌”,官司一打,互为仇人。熟人调解,握手言和,一笑泯恩仇,像什么也没发生过一样,有的甚至变得更亲密更团结了。六尺巷体现了“动之以情释恩怨、晓之以理解冤仇”的大智慧。
争名大历史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竞争是人的天性,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但要看争什么,为谁争,怎么争。
熟人社会,邻里之间,往往争的就是个面子,争的就是一口气,是为己而争,为小事而争,为当下而争。双方耗神费力、旷日持久争得不可开交,时间一长,人不在了,名字消失了,所争之物也没了。“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历史的洪流依然向前,争来争去什么也没留下,争得毫无意义。张英的诗暗含一层深意,就是告诉世人不要为私利争,为小事争,为当下争,要争就要为历史争,争他个青史留名。中国人追求的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理想抱负。中国历史上这种礼让故事很多,山东聊城的仁义巷、河南安阳的仁义巷等,都是这样让出来的。
治世先治家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家是缩小的国,国是放大的家。从古至今,中国人的最高追求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想治国平天下,前提和基础就是修身齐家,先把自己修炼好,把家庭治理好。
为什么远在千里之外的张英,整天忙着处理国家大事的宰相,还在百忙之中亲自过问一堵墙这样的家事小事呢?就是因为他深知中华民族家庭的特殊地位。“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天下之本在家”,管理国家治理社会必先治家。
有言之教谓之训;无言之教谓之风。好的家训家风才能生成好的家教。中华民族历来注重家训、家风、家教。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文明乡风是社会文明的根基。六尺巷文化给各级领导干部提供了要当个好官必先“修身齐家”的智慧和路径。后院常冒烟,何以做好官!
官风带民风
六尺巷的主人翁,一个是京城的张英,身份是官,一个是桐城的吴氏,身份是民。桐城京城“双城”之间的家书往来,体现的也正是官民之间的经典互动:“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官风带动民风,官风决定民风,“官德正,则民风淳;官德毁,则民风降”。
官员的一次表率胜过一打说教。“民不畏我严而畏我廉”“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为官的张英,在涉及到与民的冲突时,没有动官权、耍官威,没有高高在上、仗势欺人。相反,主动提出“让他三尺”。以自身的“示弱”“柔软”,为普通百姓作示范、树榜样。老百姓看到官员带头示范,以身作则,必然效仿。这样的官民互动,自然形成良性循环,为官的努力做到“内圣外王”,为民的逐步养成“内慧外中”。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曾引用一副对联:“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张英的行为其实践行的就是“自己也是百姓”,领导干部若都把自己放在这个位置上,就没有带不好的民风。
中庸生和谐
中华文明之所以绵延不息,主要是遵从了三个“道”:一是人格模式上的君子之道、二是行为模式上的礼仪之道、三是思维模式上的中庸之道。六尺巷的故事很好地体现了这三个道,尤其是中庸文化,可以说,这就是古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张英就是奉行中庸之道,以巧妙的方法找到化解矛盾的平衡点。中庸之道的核心就是平衡,反对一切极端主义,不偏不倚刚刚好。不管是儒、是释、是道,都告诉我们,遇到矛盾和困难,不要偏激,要用温和之心,用协调的办法来与世界和解,这样才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至于小事变大、大事变炸。在人与人的关系上继承中庸之道,遇事以温和、平和的心态,以公平、公正的方式对待处置,是高智慧、大格局。
礼让育美德
《礼记》曰:“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礼让的核心是讲秩序、重规则、循制度,本质上是一种美德。
走进桐城六尺巷,首先看到的就是一个牌坊,上面写有四个大字“馨德流芳”。张家与吴家,表面上看,是谦让、礼让、退让,是“守雌”“处下”“不争”等等,实际上,显示“柔弱”的背后体现的是中华民族对于“德”的终极追求,只有“德馨”,才能“流芳百世”。老子说:“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万物非道不能生,非德不能成”。
“德”的内涵极其丰富。古代哲人有的总结为“三德”、有的“五德”、有的“六德”、有的“九德”,都是指最美好、最高尚的人格品质,今天24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德”的集中体现。在一个文明社会,德的核心就是做人做事遵守公序良俗,抛弃丛林法则,不野蛮生长,不弱肉强食。
在中国人的脑海里,德高与望重是一对孪生姊妹,德高必望重,望重必德高,二者互为因果。从张英的“让他三尺”里,我们看到的是更为高大的形象、更多无言的力量。“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张英谦让就是水的品格,不与之争,一旦汇成洪流,就成为强大的力量。
乡村治理强调在坚持党的领导下,实现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六尺巷的故事告诉我们,德治的作用往往是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需要在这方面持续用力、久久为功。
一巷宽天下
小巷虽窄,但天下为宽。各让三尺生成的是天下最宽的巷子,以这种法则孕育的社会环境会变得更宽广、更宽阔、更宽大、更宽松、更宽厚、更宽容。
法国作家雨果有句很有名的话:“世界上最宽广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胸怀。”
走进窄窄的巷子能让人的视野豁然开朗,通达天下,它使世人悟到一种格局、一种境界、一种胸怀、一种精神。以这种方式为人处世就可以宽达四海,融通天下。
六尺度人心
随着岁月的磨洗,桐城六尺巷早已成为一个历史印记和文化符号。但它净化人心升华灵魂的历史价值永远都是鲜活的教材,都具有鲜活的生命力,永远都会引领社会向善、向公、向前。
向善就是要心存善意,与人为善。人心向善,社会才会少生戾气。一个人人向善的社会,才会和睦相处,化干戈为玉帛,变仇邻为睦邻。向公就是不忘社会责任,树立公共意识,什么事都要考虑大众的利益、人民的利益、他人的利益,少一点自私自利,多一点将心比心。向前就是把格局打开,眼光放远,不拘泥于眼前的纠结和苟且,去追求更好的诗和远方。向前看,没有过不去的坎。
和合求大同
和合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在中国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中国代代相传,和平、和睦、和谐;汇合、融合、联合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来一直追求和传承的理念,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精神中,深深体现在中国人的行为上。
张家、吴家各拿出三尺土地,建成了天下最宽的巷子、构成了世代和谐的关系,是和合文化理念的生动诠释。
费孝通先生的名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各美其美是小美,美人之美是大美,美美与共是美的集成、美的融合,这是天下大同的终极境界。六尺巷文化所表达的正是这种境界。我们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地球生命共同体”,六尺巷文化为我们提供了诸多有益启迪,增添了诸多精神力量。
(作者为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