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河北日报
金融力量助力夯实高标准农田建设基石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保定作为农业大市,农业资源丰富,是京津地区重要的“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发展粮食生产,对保定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农发行保定分行积极探索,以金融力量助力夯实高标准农田建设基石。
助力高标准农田建设扎实推进
作为肩负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职责使命的农业政策性银行,农发行保定分行紧紧围绕保定市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突出支持耕地保护和地力提升,全力服务该市在京津冀地区先行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树立了新标杆。
该行牢固树立融资先融智的服务理念,注重金融政策与财政、产业等政策的衔接配套,主动提前介入、深度配合做好项目规划设计,提升服务质效,努力探索形成更多符合政策要求、监管标准、风控条件的好经验、好做法。全力支持在永久基本农田基础上开展高标准农田新建和改造提升,突出抓好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支持工作,助力农业农村部门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顺利实施。重点支持高标准农田配套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建设高效节水灌溉设施,积极助力补齐农田建设的短板。大力支持中低产田改造,加强农村低质低效土地盘活利用,推动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为高标准农田建设筑牢坚实基础。
近两年来,该行累计发放农地类贷款27.8亿元,助力清苑区、徐水区、安国市、涞水县等地开展整县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发放全省农发行系统首笔“农田灌溉贷”,并创新了利用流动资金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贷款模式,促进了保定市粮食生产实现面积、单产、总产、效益“四增长”,其经验做法被农发行河北省分行推广。
保障高标准农田建设可持续发展
在筹集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过程中,存在四方面问题。一是财政补助资金不平衡。高标准农田建设补助资金由中央和与地方财政共同承担,但未明确具体分担比例,各地补助资金差异较大,特别是财力紧张的地方补助资金更少,影响了建设进度。二是商业银行贷款意愿低。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贷款期限通常在3年以上,贷款期限较长,贷款利率往往低于银行保本利率,短期经济收益不明显,各商业银行机构往往不愿承贷。三是融资担保难度大。承担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较小、轻资产比重高、缺乏可抵押资产,难以达到贷款担保条件。四是社会资本参与度低。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盈利模式尚在探索阶段,再加上农业投资规模大、周期长、收益慢等因素,阻碍了社会资本投资的主动性。
为解决以上问题,农发行保定分行强化思路创新,增强三种思维,推进工作落地见效。增强战略思维,将高标准农田建设融入乡村全面振兴,把高标准农田新增建设和改造提升、建设数量和建成质量、工程建设和建后管护统筹考虑,用长远的眼光,研究制定符合地方实际的项目建设方案和融资方案。增强系统思维,既专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又不局限于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本身,将符合条件的项目整合到一起,使政策性金融资金与财政补助资金合规合法合力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增强底线思维,模式创新做到既符合国家政策要求和发展规划,也符合市场规律和金融机构对风险防控的要求,项目运作模式具备清晰、可靠的还款来源,降低了信贷风险。
健全工作机制、强化政策保障。该行建立了主要负责人牵头、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的工作机制,制定“分田到行到人”实施方案。强化与各地农业农村部门的沟通对接,建立联动机制,定期会商交流,共同研究解决实际问题,探索优化合作模式,形成工作合力。组建金融服务小组,全程了解项目规划、筹备进展、融资需求、保障措施等各个环节情况,制定综合性金融服务方案。加强政策支撑,在各项涉农贷款中,优先保障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信贷规模,并在贷款利率方面给予适当优惠,做到依法依规,措施有力。注重调查研究,及时发现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向上级行报告,上下联动解决问题,推进工作。(赵佳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