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是刘禹锡《金陵五题》的第二首。
乌衣巷地处金陵南门朱雀桥 附近,为东晋王导、谢安等世家巨族聚居之处。头二句以此桥名、巷 名为对,实在是妙手天成。
妙对更妙在不落痕迹地融入了诗人对世界 的感觉:夕阳斜矣,暮气逼人,在这种冷情调中,野草撒野地开花, 似乎在以鲜丽的颜色和蓬勃的生机,反讽着世事的变迁。又似乎在以 自由的生命,暗示着曾经繁华盖世的这片地方,已是门庭冷落,车马 稀疏,荒草没径了。
妙处是没有尽头的,因为妙处可以改变方向和方 式,甚至把原先的妙处变作新的妙处的背景。诗人一点灵感,借一只 燕子阅尽世事沧桑。
晋朝傅咸《燕赋序》说:“有言燕今年巢此,明 年故复来者。其将逝,剪爪识之。
其后果至焉。”诗中正是抓住燕子 有辨认和复归旧巢的本能,从有理中写出无理,从无理中隐含深理。
四百年前王谢堂前的旧燕,不可能那么长寿、也不可能代代相续地飞 回原地方。但诗可以凝缩时间,使不可能成为可能。
它奇思独具地以 一只燕子的飞翔,把王谢巨族聚居之处,及唐朝已变成平常百姓杂居 之处,进行了双时空的叠印,从而对如此名门望族的烟消云散发出了 充满命运感和废墟感的深长叹息。由此写成的诗句是千古名句,由此 写出的燕子也是极有历史深度的千古名燕。
这就难怪如《江南通志》 所说,人们在乌衣巷上指认为王谢故居的厅堂匾额,题上“来燕”二 字了。
朱雀桥边一些野草开花,乌衣巷口惟有夕阳斜挂。
当年豪门檐下的燕子啊,如今已飞进寻常百姓家里。
赏析1:
这是一首怀古诗。凭吊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
赏析2:
这首诗写诗人对盛衰兴败的深沉感慨。朱雀桥和乌衣巷依然如故,但野草丛生,夕阳已斜。荒凉的景象,已经暗含了诗人对荣枯兴衰的敏感体验。后二句藉燕子的栖巢,表达作者对世事沧桑、盛衰变化的慨叹,用笔尤为曲折。
这是刘禹锡怀古组诗《金陵五题》中的第二首。
诗人通过对夕阳野草、燕子易主的描述,深刻地表现了今昔沧桑的巨变,隐含着对豪门大族的嘲讽和警告。 诗歌开头两句“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乌衣巷”在今南京市东南,秦淮河南岸。东晋时王导、谢安等豪门世族就居住在这里。
“朱雀桥”在乌衣巷附近,是当时的交通要道。可以想见当年这里车水马龙热闹繁华的盛况。
但而今桥边却只有“野草花”。一个“野”字,揭示了景象的衰败荒凉。
而“乌衣巷”又处在夕阳斜照之中。“夕阳”之下,再加一“斜”字,有力地渲染出日薄西山的惨淡情景。
诗歌开头用了工整的对偶句,写今日的衰败景象,它与昔日的繁荣盛况,形成强烈对照。 三、四两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燕子是一种候鸟,春来秋去。从前燕子飞来,总是在王、谢等豪门世族宽敞的宅子里筑巢。
如今旧世族的楼台亭阁荡然无存,这里住着的都是普通的百姓。燕子也只能“飞入寻常百姓家”了。
诗人在第三句开头特地用“旧时”两字加以强调,巧妙地赋予燕子以历史证人的身份。在第四句中再以“寻常”两字,强调今昔居民截然不同,从而有力地表达了沧海桑田的巨变。
晋代豪门世族的覆灭,暗示当代的新贵也必将蹈此覆辙。 这首诗通篇写景,不加一字议论。
诗人从侧面落笔,采用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加以表现。语言含蓄,耐人寻味。
刘禹锡: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是刘禹锡《金陵五题》的第二首。乌衣巷地处金陵南门朱雀桥
附近,为东晋王导、谢安等世家巨族聚居之处。头二句以此桥名、巷
名为对,实在是妙手天成。妙对更妙在不落痕迹地融入了诗人对世界
的感觉:夕阳斜矣,暮气逼人,在这种冷情调中,野草撒野地开花,
似乎在以鲜丽的颜色和蓬勃的生机,反讽着世事的变迁。又似乎在以
自由的生命,暗示着曾经繁华盖世的这片地方,已是门庭冷落,车马
稀疏,荒草没径了。妙处是没有尽头的,因为妙处可以改变方向和方
式,甚至把原先的妙处变作新的妙处的背景。诗人一点灵感,借一只
燕子阅尽世事沧桑。晋朝傅咸《燕赋序》说:“有言燕今年巢此,明
年故复来者。其将逝,剪爪识之。其后果至焉。”诗中正是抓住燕子
有辨认和复归旧巢的本能,从有理中写出无理,从无理中隐含深理。
四百年前王谢堂前的旧燕,不可能那么长寿、也不可能代代相续地飞
回原地方。但诗可以凝缩时间,使不可能成为可能。它奇思独具地以
一只燕子的飞翔,把王谢巨族聚居之处,及唐朝已变成平常百姓杂居
之处,进行了双时空的叠印,从而对如此名门望族的烟消云散发出了
充满命运感和废墟感的深长叹息。由此写成的诗句是千古名句,由此
写出的燕子也是极有历史深度的千古名燕。这就难怪如《江南通志》
所说,人们在乌衣巷上指认为王谢故居的厅堂匾额,题上“来燕”二
字了。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乌衣巷》曾博得白居易的“掉头苦吟,叹赏良久”,是刘禹锡最得意的怀古名篇之一。
首句“朱雀桥边野草花”,朱雀桥横跨南京秦淮河上,是由市中心通往乌衣巷的必经之路。桥同河南岸的乌衣巷,不仅地点相邻,历史上也有瓜葛。
东晋时,乌衣 巷是高门土族的聚居区,开国元勋王导和指挥淝水之战的谢安都住在这里。旧日桥上装饰着两只铜雀的重楼,就是谢安所建。
在字面上,朱雀桥又同乌衣巷偶对天 成。用朱雀桥来勾画乌衣巷的环境,既符合地理的真实,又能造成对仗的美感,还可以唤起有关的历史联想,是“一石三鸟”的选择。
句中引人注目的是桥边丛生的 野草和野花。草长花开,表明时当春季。
“草花”前面按上一个“野”字,这就给景色增添了荒僻的气象。再加上这些野草野花是滋蔓在一向行旅繁忙的朱雀桥畔, 这就使我们想到其中可能包含深意。
记得作者在“万户千门成野草”(《台城》)的诗句中,就曾用“野草”象征衰败。现在,在这首诗中,这样突出“野草花”, 不正是表明,昔日车水马龙的朱雀桥,今天已经荒凉冷落了吗! 第二句“乌衣巷口夕阳斜”,表现出乌衣巷不仅是映衬在败落凄凉的古桥的背景之下,而且还呈现在斜阳的残照之中。
句中作“斜照”解的“斜”字,同上句中作 “开花”解的“花”字相对应,全用作动词,它们都写出了景物的动态。“夕阳”,这西下的落日,再点上一个“斜”字,便突出了日薄西山的惨淡情景。
本来,鼎 盛时代的乌衣巷口,应该是衣冠来往、车马喧阗的。而现在,作者却用一抹斜晖,使乌衣巷完全笼罩在寂寥、惨淡的氛围之中。
经过环境的烘托、气氛的渲染之后,按说,似乎该转入正面描写乌衣巷的变化,抒发作者的感慨了。但作者没有采用过于浅露的写法,诸如,“乌衣巷在何人住, 回首令人忆谢家”(孙元宴《咏乌衣巷》)、“无处可寻王谢宅,落花啼鸟秣陵春”(无名氏)之类;而是继续借助对景物的描绘,写出了脍灸人口的名句:“旧时 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他出人意料地忽然把笔触转向了乌衣巷上空正在就巢的飞燕,让人们沿着燕子飞行的去向去辨认,如今的乌衣巷里已经居住着普通 的百姓人家了。为了使读者明白无误地领会诗人的意图,作者特地指出,这些飞入百姓家的燕子,过去却是栖息在王谢权门高大厅堂的檐檩之上的旧燕。
“旧时”两 个字,赋予燕子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寻常”两个字,又特别强调了今日的居民是多么不同于往昔。
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听到作者对这一变化发出的沧海桑田的 无限感慨。 飞燕形象的设计,好象信手拈来,实际上凝聚着作者的艺术匠心和丰富的想象力。
晋傅咸《燕赋序》说:“有言燕今年巢在此,明年故复来者。其将逝,剪爪识 之。
其后果至焉。”当然生活中,即使是寿命极长的燕子也不可能是四百年前“王谢堂前”的老燕。
但是作者抓住了燕子作为候鸟有栖息旧巢的特点,这就足以唤起 读者的想象,暗示出乌衣巷昔日的繁荣,起到了突出今昔对比的作用。《乌衣巷》在艺术表现上集中描绘乌衣巷的现况;对它的过去,仅仅巧妙地略加暗示。
诗人的 感慨更是藏而不露,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因此它虽然景物寻常,语言浅显,却有一种蕴藉含蓄之美,使人读起来余味无穷。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①,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②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日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注释】①秋雁:喻李云。②蓬莱文章:这里指李云供职的秘书省。
【简析】诗旨在以蓬莱文章比李云,以谢?清发自喻。借送别以赞对方,惜其生不称世。
开首二句,不写叙别,不写楼,却直抒郁结,道出心中烦忧。三、四句突作转折,从 苦闷中转到爽郎壮阔的境界,展开了一幅秋空送雁图。
一“送”,一“酣”,点出了 “饯别”的主题。“蓬莱”四句,赞美对方文章如蓬莱宫幽藏,刚健遒劲,有建安风 骨。
又流露自己才能,以谢?自比,表达了对高洁理想的追求。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 文艺观。
末四句抒写感慨,理想与现实不可调和,不免烦忧苦闷,只好在“弄扁舟” 中去寻求寄托。 思想感情瞬息万变,艺术结构腾挪跌宕,起落无端,断续无迹,深刻 地表现了诗人矛盾的心情。
语言豪放自然,音律和谐统一。“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 销愁愁更愁”句,是千百年来描摹愁绪的名言,众口交赞。
蜀道难李白噫吁,危呼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①,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始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②有鸟道③,可以横绝峨嵋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④上有六龙回日⑤之高标⑥,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猿猱欲度愁攀缘。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⑦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⑧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石冰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呼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⑨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⑩。
【注释】①蚕丛、鱼凫:都是传说中古蜀国国王。古代的蜀国本与中原不通,至秦惠王灭蜀(公元前三一六),始与中原相通。
②太白:山名,又名太乙山,秦岭主峰,在今陕西周至、太白县一带。旧说因其冬夏积雪,故名。
太白山在当进京城长安之西,故云“西当太白”。③鸟道:极言山路险窄,仅能容鸟飞过。
④地崩句:相传秦惠王嫁五美女与蜀,蜀遣五个力士迎之,回到梓潼,见一大蛇入穴中,五人引其尾使出;结果山崩,五人皆被压死,五女上山化为石。 ⑤六龙回日:相传太阳神乘车,羲和驾六龙而驶之。
此指高标阻住了六龙,只得回车。⑥高标:立木为表记,其最高处叫标,也即这一带高山的标志。
⑦扪参句:意谓山高入天,竟至可以伸手摸到一路所见星辰。 古以星宿分野,凡地上某一区域,都划在星空某一分野之内,并以天象所示来占卜地上属邑之吉凶。
秦属井宿分野,蜀属参宿分里。胁息:屏气不敢呼吸。
⑧子规:杜鹃鸟,蜀地最多。相传蜀帝杜宇,号望帝,死后其魂化为子规,啼声悲 ?凄。
⑨锦城:即锦官城,今四川成都市。 ⑩咨嗟:叹息。
【简析】这首诗是袭用乐府旧题,意在送友人入蜀。诗人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艺术地再现了蜀道峥嵘,突兀,强悍、崎岖等奇丽惊险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借以歌咏蜀地山川的壮秀,显示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
至于本诗是否有更深的寓意,历代有各种不同看法。然而就诗论诗,不一定强析有寓意。
但从诗中,“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看,却是在写蜀地山川峻美的同时,告诫当局,蜀地险要,应好好用人防守。诗采用律体与散文间杂,文句参差,笔意纵横,豪放洒脱。
全诗感情强烈,一唱三叹,回环反复,读来令人心潮激荡。 子夜秋歌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①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②情。何日平胡虏③,良人④罢远征。
【注释】①捣衣:将洗过的衣服放在砧石上,用木杵捣去碱质。 这里指人们准备寒衣。
②玉关:即玉门关。③虏:对敌方的蔑称。
④良人:丈夫。【简析】全诗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
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真挚情意;虽无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情调用意,皆不脱边塞诗的风韵。
将进酒①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①一饮三百杯。岑夫子②,丹丘生③,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④馔玉⑤何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陈王⑥昔时宴平乐⑦,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⑧沽取⑨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 呼儿将出⑩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注释】①会须:应当。②岑夫子:诗人的一位隐居朋友。
一说名勋。③丹丘生:元丹丘,隐居不仕,与诗人交好。
④钟鼓:泛指音乐。 ⑤馔玉:泛指美。
这是刘禹锡怀古组诗《金陵五题》中的第二首.诗人通过对夕阳野草、燕子易主的描述,深刻地表现了今昔沧桑的巨变,隐含着对豪门大族的嘲讽和警告. 诗歌开头两句“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乌衣巷”在今南京市东南,秦淮河南岸.东晋时王导、谢安等豪门世族就居住在这里.“朱雀桥”在乌衣巷附近,是当时的交通要道.可以想见当年这里车水马龙热闹繁华的盛况.但而今桥边却只有“野草花”.一个“野”字,揭示了景象的衰败荒凉.而“乌衣巷”又处在夕阳斜照之中.“夕阳”之下,再加一“斜”字,有力地渲染出日薄西山的惨淡情景. 诗歌开头用了工整的对偶句,写今日的衰败景象,它与昔日的繁荣盛况,形成强烈对照. 三、四两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燕子是一种候鸟,春来秋去.从前燕子飞来,总是在王、谢等豪门世族宽敞的宅子里筑巢.如今旧世族的楼台亭阁荡然无存,这里住着的都是普通的百姓.燕子也只能“飞入寻常百姓家”了.诗人在第三句开头特地用“旧时”两字加以强调,巧妙地赋予燕子以历史证人的身份.在第四句中再以“寻常”两字,强调今昔居民截然不同,从而有力地表达了沧海桑田的巨变.晋代豪门世族的覆灭,暗示当代的新贵也必将蹈此覆辙. 这首诗通篇写景,不加一字议论.诗人从侧面落笔,采用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加以表现.语言含蓄,耐人寻味.。
乌衣巷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1)这是作者最得意的怀古名篇之一。从全诗看,“野草花”“夕阳斜”反映的是一种怎样的景象?(2分)
(2)事实上,是不可能有四百余年前的“王谢堂前”的老燕如今飞人寻常百姓家的,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4分)
(3)请简要赏析这首诗歌的语言特色。
答案:
(1)荒凉冷落衰败的景象。
(2)唤起读者想象,暗写出乌衣巷昔日的繁荣,起突出今昔对比的作用,引起世事沧桑的感慨。
(3)《乌衣巷》一诗语言含蓄深沉,(叙)通过对野草野花在曾经繁华的朱雀桥边肆意蔓延和斜阳残照笼罩着曾经繁华而今冷落凄凉的乌衣巷的今昔对比描写,寓情于景,借环境的烘托、气氛的渲染,同时赋予燕子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析)抒发了诗人对人事沧桑、兴衰无常的深沉感慨。(评)
赏析:
这是一首怀古诗。
头二句以此桥名、巷名为对,实在是妙手天成。妙对更妙在不落痕迹地融入了诗人对世界的感觉:夕阳斜矣,暮气逼人,在这种冷情调中,野草撒野地开花,似乎在以鲜丽的颜色和蓬勃的生机,反讽着世事的变迁。又似乎在以自由的生命,暗示着曾经繁华盖世的这片地方,已是门庭冷落,车马稀疏,荒草没径了。妙处是没有尽头的,因为妙处可以改变方向和方式,甚至把原先的妙处变作新的妙处的背景。诗人一点灵感,借一只燕子阅尽世事沧桑。当然生活中,即使是寿命极长的燕子也不可能是四百年前“王谢堂前”的老燕。但是作者抓住了燕子作为候鸟有栖息旧巢的特点,这就足以唤起 读者的想象,暗示出乌衣巷昔日的繁荣,起到了突出今昔对比的作用。《乌衣巷》在艺术表现上集中描绘乌衣巷的现况;对它的过去,仅仅巧妙地略加暗示。诗人的感慨更是藏而不露,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因此它虽然景物寻常,语言浅显,却有一种蕴藉含蓄之美,使人读起来余味无穷。
凭吊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以燕栖旧巢唤起人们想象,含而不露;以“野草花”、“夕阳斜”涂抹背景,美而不俗。语虽极浅,味却无限。施补华的《岘佣说诗》评这首诗的三、四句时说:“若作燕子他去,便呆。盖燕子仍入此堂,王谢零落,已化作寻常百姓矣。如此则感慨无穷,用笔极曲。”
这首诗据说博得白居易“掉头苦吟,叹赏良久。”自有其深意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