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劳动午报)
转自:劳动午报
多元主体的参与,将工会驿站从单一的服务点变为资源整合的枢纽。这种“共建共享”模式打破了部门壁垒,使工会服务从“单向供给”转向“网状支撑”。劳动者在驿站获得的不仅是物质帮助,更是一张由社会合力编织的安全网,增强了他们城市生活的归属感。
“今年,我们要进一步增加24小时对外开放服务的工会驿站数量。”“大力推动工会驿站每月1日、15日开展爱心理发,用更多便民服务增加驿站人流。”近日,浙江省嘉兴市召开工会驿站“共建共享”专题恳谈会,围绕工会驿站多方联动建设开展头脑风暴,各部门在服务民生等方面达成多项共识,并明确了即将上线的系列暖心服务举措。(7月23日《工人日报》)
在烈日炎炎的盛夏,浙江省嘉兴市的工会驿站悄然发生着改变:新增的躺椅让户外劳动者得以舒展疲惫的身躯,每月两次的免费理发服务解决了“头顶大事”,24小时开放的驿站为深夜劳动者点亮一盏温暖的灯。这些看似微小的变化,却如涓涓细流,浸润着劳动者的日常生活。嘉兴工会驿站的升级,体现了工会工作的精准性,让工会服务真正走进劳动者的内心。
嘉兴工会驿站的升级,始终围绕劳动者的实际需求展开。高温天气下投放的100张躺椅,不仅缓解了户外劳动者的体力消耗,更传递出城市对劳动者健康的关怀;每月定期的爱心理发,看似微不足道,却解决了奔波中的“理发难”问题,让劳动者能以整洁形象投入工作。这些细节并非随意为之,而是基于对劳动者日常生活的深度观察——他们需要的不只是“有地方歇脚”,更是能消除具体烦恼的贴心服务。从饮水机到法律援助室,从换电站到暖心故事墙,每一项服务的迭代都在回应劳动者的“微需求”,用实实在在的服务举措解决劳动者的“急难愁盼”。
工会驿站的升级并非单打独斗,而是激活了社会资源的协同效应。爱心企业捐赠物资、铁塔公司铺设换电设施、社会组织提供技能培训……多元主体的参与,将工会驿站从单一的服务点变为资源整合的枢纽。例如,南湖区天明社区的工会驿站联动党群服务中心,提供租房信息和子女托管服务,解决了劳动者家庭的后顾之忧;中山路商圈工会驿站引入的换电服务,让骑手不再为电动车续航焦虑。这种“共建共享”模式打破了部门壁垒,使工会服务从“单向供给”转向“网状支撑”。劳动者在驿站获得的不仅是物质帮助,更是一张由社会合力编织的安全网,增强了他们城市生活的归属感。
嘉兴工会驿站的升级,折射出工会参与社会治理的深度和温度。当城市将目光投向劳动者的一顿饭、一次理发、一个停车位,社会治理的精细化程度便得以体现。这种“见微知著”的治理智慧,背后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公共服务是充满人情味的关怀行动。如工会驿站中设立的“暖心故事”板块,记录劳动者拾金不昧、义务献血等善举,既弘扬了正能量,也让平凡劳动者的价值被看见、被尊重。这种精神层面的关怀,比物质服务更具深远意义,它让劳动者感受到自己不仅是城市的建设者,更是被城市珍视的一员。
在推进共同富裕的进程中,嘉兴工会驿站的实践提供了重要启示:民生保障在于能否将服务精准送达每一个需要的角落。期待更多地方以嘉兴工会驿站为范本,在细微处用心,在痛点处发力,让工会服务成为劳动者触手可及的温暖,让城市文明在更多劳动者心底生根发芽。
□舒爱民
下一篇:酒店“摆摊外卖” 是主动求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