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千龙网
原标题:六面LED屏幕构建“穹天玉宇” “人”字形装置呈现最美中轴线
文博会北京展区 观众沉浸式体验古都之美
观众在数字藻井空间驻足欣赏昨日(22日),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开幕。在15号馆北京展区,裸眼3D视效北京中轴线“人”字形装置、“穹天玉宇”沉浸式中国藻井数字艺术体验空间、国礼《燃灯佛舍利塔》等吸引观众驻足参观,沉浸式体验北京古都文化之美。
观展线下线上并行
北京展区以“科技赋能 创意引领”为主题,设置“最美中轴线”“北京文化论坛会客厅”“跨越山海 遇见北京”“旧书新知”“全世界都可以相信北京”五大板块。在1188平方米展区内,聚焦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文化新质生产力和文商旅体融合新业态、新场景三大关键词,展示了近70家重点文化机构、园区和企业的最新理念、服务与作品。
除了线下展示,北京展区线上展厅还以“科技赋能文化”为理念,通过“线下线上双轨并行”模式打造沉浸式观展空间。线上展厅以现场展览内容与视觉设计为蓝本,运用VR全景技术构建“云上展厅”,观众扫描展区二维码即可720度漫游数字展馆。
“身临其境”探访古建
进入北京展区,可以看到巨大的人字形装置“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矗立于展厅正中,两块高清电子屏幕上,循环播放着北京中轴线上的古建筑视频短片。“我们选用体现中国传统建筑美学的典型结构‘檐角’作为基本造型,将一左一右琉璃瓦造型与檐角流线造型相结合,构成‘人’字结构。”北京黑弓新媒体艺术空间品牌总监艺术策划江珊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该装置技术上采用四面超轻薄柔性屏,两两联动与镜面地台装置融合,通过裸眼3D视效制作,以及“历史溯源-建筑解构-美学演绎-人民风貌-科技赋能”五个维度的立体叙事,生动呈现中轴线秩序之美。
除了这部巨型装置,展厅内还有中图云创与首都图书馆合作打造的VR视觉叙事作品《版画中轴》,它以历史版画《鸿雪因缘图记》《武英殿聚珍版程式》《唐土名胜图会》为内容基础,高度凝练了北京中轴线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民俗风情。
在北京展区,一座由六面LED屏幕构建的“穹天玉宇”中国藻井数字艺术空间备受瞩目,这里没有实体古建,却能让观众“踏足”明清殿宇,感受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精髓。
关于“穹天玉宇”数艺空间的设计理念,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系博士生沈民智介绍,设计团队融合传统美学与人工智能、数字技术,展示了三个藻井:一个是来源于《营造法式》中的藻井;另外两个是从北京先农坛激光扫描采集下来的藻井,这两个藻井原属于隆福寺的建筑构件。“我们通过高精度扫描重建、三维特效等技术手段,在六面环绕的LED屏幕上呈现环绕式超高清数字艺术内容。观众仿佛置身CAVE沉浸式全景体验空间,天花板屏幕与藻井的实际位置完美对应,能全方位呈现藻井每一处细节。”
多部经典旧书集中亮相
在“旧书新知”板块,中国书店展柜展出了一批20世纪50-60年代出版的经典旧书,包括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乐府诗选》《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瞿秋白论文学》、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楚辞选》、作家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文学史》等,引领读者深入文学殿堂,感受文字的力量与魅力。
此外,中国书店还特别准备了中华书局权威版本二十四史,从《史记》到《明史》,三千年史事纵横贯通,记录帝王将相的传奇、典章制度的流变。另有《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等史书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