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5月22日讯(大众新闻记者 顾松 通讯员 李超君 陈亚军) 近日,孤岛采油厂信息化服务中心技术人员在孤岛东7更21井实时监测智能掺水设备运行参数。据了解,胜利油田首个自主研发的智能掺水装置,可兼容地面与泵下多种掺水工艺,能根据油井工况自动优化掺水量。
“传统掺水方式难以精准匹配油井需求,如今借助智能调控系统,我们从完全依赖人工调节迈入了精准自动调控的新阶段。”信息化服务中心副经理王磊介绍,该设备可使油井保持最佳运行状态,成为油田生产从经验驱动向模型驱动的生动注脚。
作为中石化智能油田试点,孤岛采油厂锚定“智能驱动 质效双升”目标,在连续三年原油超产的基础上,综合能耗同比下降12%、油井生产时率达98.5%,质量安全管控实现全流程数字化升级,交出一份亮眼的转型答卷。
面对老油田开发矛盾,该厂抢抓智能化转型机遇,创新构建“1+3+N”智能建设体系:打造1个油藏运营管理平台,贯通地质开发、安全生产、经营管理等三大智能决策系统,培育N个特色应用场景,推动生产管理从“经验决策”向“数据驱动”转变。
在胜利油田管理区级智能油田示范区——孤岛采油管理五区,油藏运营管理平台每日在云端汇聚4500余条生产数据,形成“新老措总”四条曲线,动态监测油藏及生产状态,如同油藏“心电图”。
“系统集成3大类业务28项功能模块,产量风险调控时间从3个月缩短至15天。”经营管理室经理王玺表示,“数智基因”引领老油田步入“智能油田1.0”时代。
该厂组建“智能油田建设项目组”,聚焦生产信息化完善与提升、数据治理与应用、智能油田试点建设与推广等重点工作,依靠团队合力靶向发力、精准施策,不断推动生产迈向智能化、高效化。
他们创新研发生产运行集控模块,将基于摄像头的人工巡检转变为基于对象的自动巡检,油区安全管理实现“鹰眼”全覆盖,视频巡检时长由3小时缩短至30分钟,停电恢复开井时长由32分钟缩短至5分钟。
工艺研究所与管理区联合构建“采—传—看—诊—决”智能管控体系,如同给每口井配备了“AI医生”。通过综合决策系统与安全识别报警仪联动,优化471井次重点施工环节,减少低效措施井249口,日增油0.5吨。
这种质效双升在站库管理尤为显著。近日,油气集输管理中心管控岗人员通过站库运维平台,2分钟内完成“孤三注联锁异常”处置。过去类似故障处置需要2个小时,现在这套系统就像“数字安全员”,能自动诊断联锁异常,实现秒级响应。采油厂9座大型离心泵站完成站控系统升级后,生产异常事件数量同比下降27%。
在9号配注站,全流程自动化管控平台正精准调控着干粉储存、母液配制、混配注入,所有流量、压力数据均实时汇入“油藏开发智慧大脑”,为注采调整提供精准导航,单井注入误差由人工管控时的2.8%精确至1.4%。
“我们将以打造老油田智能化转型标杆为目标,力争两三年内建成‘全面感知、自动操控、智能优化、科学决策’的智能油田。”信息化服务中心经理李斯文对孤岛智能油田的未来充满信心。
上一篇:拒绝“天价”粽子和过度包装
下一篇:节能降耗提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