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努力越幸运,但也可能“越努力越笨”。
2025年5月13日,韩国延世大学的研究人员在《职业与环境医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研究论文,研究揭示,每周工作超过52小时的人群,大脑17个关键区域出现显著结构异常,这些变化直接关联记忆衰退、情绪失控等常见问题,为全球职场打工人健康敲响警钟。
国际劳工组织(ILO)数据显示,每年有超过80万人因长时间工作而死亡,凸显了其对全球健康结果的深远影响。“用脑过度会导致一系列身心症状,包括认知功能下降、情绪波动、睡眠障碍以及身体疲劳与不适感。”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闵宝权表示,上述症状都对个体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构成威胁。
在效率至上的现代社会,“加班文化”已成为职场常态,但其对健康的隐形侵蚀正逐渐浮出水面。
过劳时脑区灰质密度异常增加
韩国延世大学Wonpil Jang与Sungmin Kim团队联合开展的研究,聚焦医护人员这一高压群体,纳入110名参与者,其中32人每周工作≥52小时(过劳组),78人遵循标准工时(对照组)。通过基于体素的形态测量法(VBM)和脑图谱分析技术,研究团队对比了两组的脑结构差异,并探索工作时长与灰质体积变化的相关性。
结果显示,过劳组多个脑区灰质密度异常增加,其中最显著的是:额中回体积较标准组增大19%,该区域主导工作记忆与复杂决策,岛叶中与情绪处理密切相关的区域体积异常扩张,参与社会认知与听觉处理的颞上回区域也出现结构变化。
相关性分析进一步表明,工作时长与灰质体积变化的关联强度达r= 0.42,这也意味着工作强度越大,脑结构改变越显著。
灰质体积的增加,通常被视为大脑适应性增强的标志,但研究团队提出警示:这种变化可能是长期压力下的“病理性代偿”。例如,额中回的异常增生虽可能短暂提升任务处理能力,却可能以牺牲认知灵活性为代价,导致决策僵化,岛叶的过度激活则可能钝化情绪感知,形成“越忙碌越麻木”的恶性循环。
现代打工人为何“神经早衰”?
研究结果与现实形成对照,在职场中的脑力过度消耗正在对人类大脑造成隐秘而深远的伤害。
以健康为代价的长期超时工作,不仅引发脑结构改变,还可能通过以下机制加速认知衰退:BDNF水平下降——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减少40%,抑制神经元再生;每加班100小时,海马体体积减小0.9%,直接影响记忆编码;压力激素持续侵蚀前额叶抑制功能,加剧焦虑与失眠。
为了保证精力,空中交通管制员每工作两个小时要强制休息半小时,而临床医生、长途司机等群体则因缺乏类似保护措施,成为职业病的重灾区。
“上班一天总有很懵的感觉,下班经常会忘事。”自称打工人的陶萌萌告诉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有时候自己开会时间长了太阳穴会突突突跳,对着电脑眼前是发晕的。“严重的时候全身都会发热,必须去呼吸一下新鲜空气才能好。”
这些现代打工人“神经早衰”的种种症状,并非矫情,而是有理有据。记者注意到,法国巴黎皮提耶-萨尔佩特里埃大学此前的研究揭示了更深层的神经毒性机制:高强度认知任务会引发前额叶皮质的谷氨酸浓度飙升,这种兴奋性神经递质的过量积累可导致神经元损伤,表现为“脑雾”症状——注意力涣散、决策失误频发。
谷氨酸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当其浓度适中时,其实有益于思考、学习、集中注意力。但若其过度累积、超标,将引发神经毒性,使大脑趋于“宕机”。此时,为重新运转,大脑必须让你感到疲惫,速速休息。
“这说明,‘疲劳’的确是让我们停止工作的信号,只不过是出于其他目的——即确保大脑功能的完整性。”研究人员说。
适度休息才能保护大脑
面对不可逆的神经损伤风险,研究团队呼吁从个体与社会双层面采取行动。
在个体防护层面,团队建议工作者将每日高强度工作控制在6小时内,保障脑营养因子合成;采用“90分钟专注+20分钟闭目休息”模式,清除代谢毒素;每周保留2天完全脱离工作,促进海马体修复。
“保持充足的睡眠是缓解用脑过度的关键,大脑在睡眠中能够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恢复,有助于提升记忆力和注意力,建议每天保持7至8小时的睡眠时间,确保大脑得到充分的休息。”闵宝权表示,建议合理安排工作与休息时间,避免长时间连续用脑,可以每隔一段时间进行短暂的休息,如起身活动、做眼保健操等,以缓解大脑疲劳,同时保持愉悦的心情,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保护大脑,就是保护人类未来的创造力:如果你在学习或工作中频频犯错,证明你已经疲劳,快去休息五分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