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个全国助残日到来之际,由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无障碍旅游研究所主办的“孤独症疗愈研学旅游联盟创建研讨会”在杭州钱塘区意康和生命成长家园圆满举行。作为全国首个聚焦孤独症群体的文旅融合创新研讨会,此次活动吸引了政府、学界、业界及公益组织的多方参与,共同探索以旅游疗愈和研学活动促进孤独症群体社会融合的新路径。据统计,我国0-14岁的孤独症儿童已经突破300万大关,在各类残疾儿童中所占比例高达70%。虽然被称为“星星的孩子”,但是孤独症孩子不是天上的星星,他们真实地生活在我们身边。近年来,孤独症儿童教育问题受到广泛关注。同时,成年孤独症群体也面临着社会歧视、就业、养老等困境。2025年全国助残日的主题是“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5月15日,是中国旅游日与全国助残日交汇的日子。
研讨会得到中国助残志愿者协会、浙江省旅游景区协会、浙江省无障碍环境建设促进会和浙江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的指导和支持,由意康和生命成长家园承办,浙江省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杭州师范大学艺游学研究院、浙江工商大学文化产业与艺术管理研究所、达那福无障碍旅游驿站、龙泉市贝爱康复训练中心、杭州蜂播印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暴力熊(中国)有限公司、湖州新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磐安特殊教育启智园、宁波橄榄树儿童发展中心、义乌市佛堂朗达心声幼儿园、湖北工程学院杭州校友会、杭州市余杭区行无碍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等 13家单位协办。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助残志愿者协会会长吕世明视频致辞,他指出,之前对于孤独症群体主要是关注其康复,浙江杭州寻找了一个更好的契机,通过疗愈、旅游、研学等,通过文化精神的塑造和大美旅游环境的培育,让孤独症群体真正感受到人间大爱,是非常适合孤独症群体的心理、生理和机理方面的特殊的康复手段,是别样的精神塑造。吕世明会长认为,无障碍环境建设在融合旅游方面,倾向于关爱被忽略的群体,孤独症疗愈研学旅游联盟的创建研讨,是基于系统观念的科学方法论的守正创新,将促进无障碍旅游新业态的形成,创造更加包容、和谐、无障碍的生活环境。吕世明会长期待社会各界能够持续努力,帮助孤独症群体回归社会。
浙江省残联维权部部长廖志伟表示,各级残联始终把孤独症群体的“出行梦”放在心上,但目前市场上难以寻找专门为孤独症群体设计的旅游产品,研讨会搭建了行业协作平台,让高校的研究成果化作旅游产品的“疗愈密码”,让公益组织的温暖化作孩子们的“勇气背包”,让旅游企业的创意化作连接“孤岛”的桥梁。浙江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理事长赵小飞以“凝聚社会力量,勠力同心支持无障碍旅游事业”为主题发言。她介绍,浙江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作为一家5A级全省性公募基金会,始终以“弘扬人道、奉献爱心,全心全意为残疾人及其他困难群体服务”为宗旨。自2018年起,在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下,基金会正式启动“爱星守护计划”公益项目,以儿童关怀、家长支持、日间服务、支持性就业、学术研究、康复机构能力建设等为核心,致力于为孤独症等心智障碍人群提供全方位的帮助与支持。赵小飞理事长表示,本次研讨会的举办标志着孤独症服务迈向“康教旅融合”新阶段,基金会期待与文旅、医疗、教育等领域同仁深化合作,共同探索“疗愈场景+研学课程+旅游动线”的创新服务模式,构建跨学科、跨领域、跨区域的协同创新平台,着力破解孤独症群体社会融合、职业发展等关键难题。
浙江省无障碍环境建设促进会会长胡雄华则在发言中表达了对孤独症群体的关心关爱,他认为,创建疗愈研学旅游联盟的初心,源于三个方面:自然是最好的疗愈师;融合是最温暖的力量;赋能是最长情的守护。他呼吁,社会各界不仅要关注特殊儿童的康复需求,更要为家长们提供喘息服务的平台。他期待,联盟的创建及运营要从孤独症疗愈研学旅游标准化建设、孤独症疗愈研学旅游人才培育、孤独症疗愈研学旅游项目设计、孤独症疗愈研学旅游社会倡导等多方面,凝心聚力,进行探索与开拓。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无障碍旅游研究所所长黄宝辉表示,孤独症疗愈研学旅游项目的开拓,将成为市场与公益多元复合主体参与、共融共富的典型案例,通过无障碍环境建设成果的实践与应用,聚合各界力量,打造孤独症群体融入社会的安心之旅。联盟的创建需要积极而审慎的探索与求证,在合法合规、尊重市场主体的前提下,整合文化旅游行业资源与孤独症康复机构力量,推动孤独症友好型研学旅游产品开发。研讨会上,来自学界与业界的专家围绕孤独症群体的特殊需求展开深入探讨。意康和生命成长家园创办人、孤独症家长代表马琛介绍,意康和生命成长家园是国内首家以“自然疗愈+全人康复”为特色的孤独症疗育基地,结合优越的自然环境与多维度干预理念,依托30亩农地打造的“五大自然疗育区”,是结合中国本土实践,实现集康复训练、托管养护、就业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疗育中心,秉持“生态教育、社会共融、家庭共建”三大原则,通过“自然场景干预+多学科协同+个性化成长方案”,帮助孤独症人群实现社交能力、语言发展、情绪管理、辅助性就业等核心能力的全面提升。她认为,研学旅游对孤独症学生及其家庭具有多维度的积极影响,不仅能促进学生的个体能力发展,也能为家庭带来情感支持与社会联结,是一种兼具教育性与疗愈性的特殊实践方式。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张凌云教授阐释了“非惯常环境”理论,指出旅游场景中的新鲜感与低压力社交能有效改善孤独症患者的感官统合能力。他认为,从热议康养旅游到关注疗愈旅游,是从外而内的关怀,是从身到心的关爱,爱是最好的疗愈。杭州师范大学胡俊教授认为,孤独症尚无医学治愈的有效方式,乡村也正在快速空心化和老龄化;孤独症群体、乡村社会,两者都在高速发展的工业化、商业化社会,面临被边缘化的宿命。但是通过融入社会的方式创新、社会关系的重新塑造,我们仍有改善两者处境的巨大潜在可能。艺术疗育,以艺术的创造力,为实现这种可能提供康复教育与社会融合的有效方法。而乡村,则以丰富的自然生态,富有人情味的社会关系,为孤独症群体的生存与生活,提供了城市所欠缺的重要资源。艺术疗育以“逆向融合”理念,通过艺术创新把孤独症的特殊性转化成创造性,“关系美学”艺术乡建,如“跨代乡村美育”,以把乡村的独特生态人文资源重组成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生产力要素。在乡村环境中,开展孤独症艺术疗育,能让孤独症群体以艺术就业的方式,贡献于乡村“体验经济”的创新发展,以现代方式重塑中国传统乡村的生态伦理,使未来乡村成为“美丽中国”的诗意栖居之地。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无障碍旅游研究所所长黄宝辉介绍了孤独症疗愈旅游线路设计的思路与方法,为开发孤独症友好型旅游产品提供了专业建议。她认为,考虑到孤独症群体的身心状况,建议优先选择生物景观旅游资源、水域风光旅游资源、科技及人工智能旅游资源、遗址遗迹旅游资源丰富的旅游目的地,优先选择单程车程为3小时以内、并设置服务区的旅游目的地,优先选择第三卫生间充足、无障碍旅游氛围良好、志愿者服务完善的旅游目的地;在旅游服务供应商的选择方面,不建议选择航空、长距离火车旅行、水上交通工具;建议优先选择安全设施完善、安全防护到位、安全保卫人员友善并充足、安全提示清晰明确的旅游景区,不建议选择过于嘈杂、重金属背景音乐、过于拥挤容易走失、旅行强度大、安全风险高的旅游景区;优先选择无障碍设施完善、地面防滑、照明度舒适、空间宽敞、空气清新、湿度适宜的酒店和餐厅,酒店和餐厅的服务态度友善、能及时响应孤独症群体需求、对孤独症群体保持适度关注、理解和包容孤独症群体的行为;旅游行程时间规划以短线旅游为主,一般在3日游以内,最多一天不超过2个游览景点,给孤独症群体和家长预留充足的休息、用餐和睡眠时间;在研学旅游活动设计方面,建议旅行社携手孤独症康复专家,开发自然情景研学、社交融合研学、自然疗愈和动物辅助疗愈、感知唤醒等研学旅游活动。
浙江工商大学文化产业与艺术管理研究所所长王丽云就“旅游驿站的高质量发展路径”做主题发言。她介绍,旅游驿站作为浙江旅游公共服务的品牌项目,提升和完善城乡旅游公共服务设施体系、满足游客在途需求与体验、推动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突出空间整合、业态融合、功能聚合,是彰显科学性、便捷性、主题性、低碳性、数字性、共享性特点的新时代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十五五期间,旅游驿站将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其中推动旅游驿站的无障碍改造已受到文旅部门的关注和重视。她认为,通过建设以融合研学为主题的无障碍旅游驿站,将为拓宽孤独症群体就业渠道、促进其康复疗养与社会参与提供项目载体。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教务处副处长范平就“研学旅游赋能孤独症疗愈”做主题发言。她认为,研学旅游是以探究式学习为核心的“旅游+教育”活动。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在研学旅游人才培养、标准建设等方面已积累成果,但孤独症疗愈研学旅游领域仍需深耕。目前全国各地已在探索孤独症疗愈研学旅游课程研发、科技融合、无障碍联盟等模式。未来,需通过标准化课程开发、科技自然融合、家庭社会支持网络共建、政策产业协同等路径,构建“五方协同”疗愈生态,让研学旅程成为点亮“星星孩子”的火种。
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叶乐安就孤独症疗愈视角下农文旅融合项目建设进行了分享。他认为,山区海岛县的空心村适合建设孤独症患者的自然疗愈场所,空间设计上重视设施安全、感官分层和主题鲜明,活动设计上重视农文旅深度融合,运营支持上重视与康复机构合作、数字技术赋能及本土教程开发,同时也考虑建设孤独症护理人员培训基地、孤独症自然疗愈评估基地和孤独症家庭就业创业基地。
本次研讨会也引起了法律专业人士的关注,北京市易和律师事务所苗慧敏律师认为,研学旅游伴随人身安全风险,该项目经营应符合法律规定,研学旅游属于包价旅游,研学旅游活动的承办方应为旅行社。旅行社设计研学旅游产品要充分了解行程安全风险,做足安全预案,不同的研学旅游产品对参与者的身体状况有不同的要求,需明确告知家长。旅行社应向家长及学员告知研学旅游过程中注意事项、风险规避措施,在行程过程中对学员尽到安全保障义务,出现事故应及时救助。
活动现场,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无障碍旅游研究所发布的《让爱点亮星空—关于推动研学旅游业界关爱孤独症群体、促进社会融合的倡议书》引发广泛共鸣。倡议书提出,文旅企业应在产品设计中融入无障碍设施、专业陪护、心理疏导等元素,各个研学旅游机构应将孤独症知识纳入岗前培训;以孤独症疗愈研学旅游联盟为平台,为“星星的孩子”定制“星空营地”,通过专业机构认证的“星空营地”,与提供包容友好服务的无障碍旅游驿站串点成线,为孤独症群体提供自由安全的旅行空间;制定《孤独症群体研学服务发展报告》,设立“星空专项基金”,培养研学旅游专业人才。多家孤独症康复机构负责人表达了对疗愈型研学旅游项目的期待。他们认为,对于孤独症群体及其家庭而言,研学旅游不仅是一次出行,更是融入社会、获得成长的珍贵机会;对孤独症研学旅游活动的策划,既包含对出行安全的基本诉求,也蕴藏着促进个体发展、缓解家庭压力的深层渴望。他们期待,通过切实有效的行动,能够解决孤独症家庭出行时“接纳难、保障难、疗愈难”的核心痛点;发挥标准化规范化、专业化的力量,以浙江省试点为起点,逐步形成覆盖全国的疗愈研学网络,让孤独症群体在专业支持中实现平等出游,让社会包容理念通过文旅载体实现具象化传递。浙江省旅游景区协会秘书长毛水根坦言,研讨会的成功举办标志着文化旅游行业助力孤独症服务从单一康复向多元融合转型,无论从孤独症群体成长需求角度还是无障碍环境建设的视角,都具有开拓精神,标志着我国孤独症疗愈与文旅产业融合进入新阶段。
(主办方供图)
责编:丁丁
下一篇:长图|穿越千年 文物开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