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草原云
5月15日,位于通辽市扎鲁特旗的“三北”六期工程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项目区,轰鸣声隆隆震耳,多台大型设备的钢铁巨臂在沙丘间舞动,将起伏的沙地推平、重塑。工人穿梭其间,弯腰固定沙障框架、搬运防沙材料,机械轰鸣声、劳动号子声和工具碰撞声,吹响了“治沙增绿、决战荒漠”的嘹亮号角。
工人在项目区内忙碌着。(资料图)“项目自去年11月份开始施工,目前进场的沙障材料有415万延长米,完成沙障铺设3581亩。为充分激发农牧民参与热情,项目优先雇佣当地农牧民、租赁本地机械,吸引更多社会力量投身防沙治沙。”蒙草生态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项目部负责人于东江说。
一组组翔实的数据背后,彰显着扎鲁特旗向沙地 “宣战”、誓要改变生态面貌的坚定决心。
近年来,扎鲁特旗积极探索创新治理模式,通过以工代赈、先建后补等方式鼓励沙地经营权者和广大农牧民积极参与到沙地治理中来,构建“治理企业+合作社+农牧户”模式,对项目区进行治理,一方面让各民族群众、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到防沙治沙中来,构建“重点治理、防沙治沙、生态修复”三位一体的生态综合治理模式;另一方面通过项目建设带动周边农牧民投工投劳,全面增强农牧民参与防沙治沙、保护家乡生态的积极性,实现多层次利益联结、治沙与致富双赢。
在扎鲁特旗格日朝鲁苏木查干敖包嘎查项目区,建设施工单位与村级集体经济合作社签订以工代赈框架协议,在建设网围栏和铺设沙障作业的过程中,允许合作社社员以及村民通过以工代赈的形式参与项目治理工作。
以工代赈模式将就业岗位直接送到农牧民家门口,让他们无需背井离乡,凭借双手就能获得收入。查干敖包嘎查村民斯琴巴特尔对此深有体会,他满脸笑容地说:“以前农闲时只能在家闲着,现在家门口就能干活挣钱!我在项目区干活,一方面挣点钱,同时也能参与家乡生态环境治理。”
据了解,截至目前,全旗已累计雇佣劳务用工1.5万余人次,租赁车辆和作业机械0.85万余台,带动农牧民增收 900万余元,真正实现了生态治理与民生改善的双赢。
“三北”六期工程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项目,总作业面积为3.35万亩,共涉及1368个作业小班。根据退化程度、沙丘的类型,将治理区划分为固定沙地治理区、流动沙丘治理区、半流动沙地治理区、沙化林地补植补造区、锁边林带作业区、重度退化沙地治理区六大治理区,采取围栏封育、补播灌草、风蚀坑整治、铺设沙障、栽植灌木、施肥相互结合的方式进行治理,项目建设期限为2年,管护期为3年。到2026年,能有效控制并逆转当地沙化土地的扩张趋势,使林草质量和产量得到明显提升,生态状况将得到有效改善。
绿色,是沙海中最动人的色彩。扎鲁特旗聚焦办好自治区“两件大事”和推进好“六个工程”,大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按照规划先行、分期实施、先易后难、整体推进的原则,科学制定防沙治沙总体规划,通过“三北”防护林、退牧还草、造林补贴项目等重点工程项目,围绕沙化较重区域,采取“造封飞、乔灌草、带网片”相结合模式,持续推进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
在乌力吉木仁苏木,万亩锦鸡儿花盛开于山野之间。“如今,这里锦鸡儿高过房顶,各类牧草生长茂密,野生动物频繁出现,无疑是防沙治沙取得卓越成果的印证。生态好了,我们老百姓的腰包更鼓了,日子真是越过越红火!”乌力吉木仁苏木牧民乌云说道。
执生态之笔,绘绿色画卷。今年,扎鲁特旗计划完成108.55万亩防沙治沙任务。截至目前,已完成围栏建设6.9万延长米、工程固沙4315亩、灌木栽植0.4万亩,一幅 “绿进沙退” 的生态新画卷正缓缓铺展。
内蒙古日报·草原云记者:薛一群
通讯员:韩飞
新闻编辑:陈春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