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发银行理财产品数量增加,部分理财机构密集推出高预期收益的最短持有期产品“吸金”。从产品设计来看,5月以来不少固收类理财业绩比较基准上限甚至超过了6%。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一季度债市表现不佳,使得银行理财产品整体收益下跌,理财总规模缩减近万亿元;进入二季度以来,一方面股债“跷跷板”效应影响下理财业绩回升,另一方面银行及理财机构纷纷加大营销力度,力推相对高收益的产品,导致理财规模再度回到历史高位。
业内人士表示,后续随着存款利率进一步下调,收益下行仍是银行理财的长期趋势。在此背景下,“固收+”产品成为理财市场的热门选择。投资者也将更倾向于多元资产配置策略,通过跨类别、跨地域投资来分散风险、提升收益。
高收益新发产品频现
进入5月份以来,部分理财机构新发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明显上升,预期高收益产品频现。
招银理财一款3年封闭期固收类产品业绩比较基准上限达6.8%,杭银理财一款现金管理类产品最高7日年化收益3.53%,吉林银行一款6—12个月期限的固收类产品业绩比较基准上限也达到5.00%。
Wind数据显示,5月1日—14日,有6家银行及理财公司新发的7只固收类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上限均超过了6%;同时,有4只现金管理类产品最高7日年化收益超过3.3%。
普益标准监测数据显示,2025年5月5日—11日一周,全市场共新发行了506款理财产品,环比增加104款,其中146款为开放式产品。新发产品中,封闭式产品平均业绩比较基准为2.58%,环比上涨0.02个百分点;开放式产品平均业绩比较基准为2.22%,环比上涨0.11个百分点。其中,理财子公司表现更突出,封闭式产品平均业绩比较基准为2.64%,环比上涨0.05个百分点;开放式产品平均业绩比较基准为2.20%,环比上涨0.1个百分点。
中信建投研报也显示,2025年5月5日—11日一周,样本理财公司最新产品发行量107只,发行量上升;基准利率上升的理财子公司有4家,平均发行基准利率最高的为2.77%。
最短持有期产品受青睐
值得关注的是,近来最短持有期的产品发行愈加密集。Wind数据显示,5月1日—14日期间发行的产品中,最短持有期的产品就有75只,其中期限多为6个月之内。
普益标准研究员杨国忠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期的理财产品变化趋势主要受到小长假和经济预期影响。节假日理财一直以短期为主,目标是节假日前吸收资金,假日过后尽快将收益返给投资者。宏观经济方面的影响主要是降息预期落地,今年以来不少银行已经出现存款利率倒挂的现象。
易观千帆银行业咨询专家王玺指出,5月以来理财市场表现活跃,整体呈现“稳中有升,结构分化”的特点,银行及理财子公司密集推出短期高收益产品,投资者参与度也有明显提升。从市场变化来看,当前产品设计更趋灵活与稳健,且最短持有期的产品更多,在配置策略上也越来越强调创新丰富的“固收+”与主题策略。最低持有期产品流动性强,同时规模稳定,可以帮助投资者减少短期申赎行为,有利于获得中长期均值收益,整体兼顾风险与收益平衡,因此越来越受到投资者和理财机构青睐。
新金融专家余丰慧也表示,最低持有期的产品越来越受青睐主要源于它们能够在保证一定流动性的同时提供比活期存款更高的收益率,且风险相对较低,非常适合当前市场环境下寻求稳健收益的投资者。
此外,不少银行理财业务分析人士认为,一季度以来理财规模缩量明显,二季度以来流动性高且收益相对高一些的理财产品密集涌现,也是理财机构短期内获客扩容的重要渠道之一。
银行理财登记中心披露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全市场共存续产品4.06万只,存续规模29.14万亿元,较2024年年末减少0.81万亿元。国信证券在最新研报中明确,因为一季度债券表现不佳,理财总规模缩减近1万亿元。
二季度以来,理财产品收益及存续规模均快速回升。国信证券在研报中分析指出,因贸易战冲击,4月份股弱债强,以固收产品为主的银行理财整体受益,规模加权平均年化收益率2.70%,较上个月提升,规模也回升到30.8万亿元,基本接近2022年下半年历史最高水平。4月以来增长显著,基本达到2022年“赎回潮”之前规模。
国信证券认为,当前银行理财增长驱动力在于:一是最近股弱债强下的“跷跷板”效应,二是部分定期存款到期后搬家,三是银行理财自身加大二季度营销力度,新发产品在收益上有竞争力,当前新发理财产品平均收益基准在2.5%以上,个别产品甚至达到3%左右。
配置策略转向“固收+黄金/海外资产”
不过,随着近日存款利率的再度下调,理财产品收益率进一步降低仍是长期趋势。
5月7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实施新一轮降准降息政策。随后,多地城商银行、农商银行纷纷迅速响应,陆续下调存款利率。其中,部分银行的长期限定期存款产品利率已跌破2%关口。
“受存款利率下行(进入‘1时代’)及股市回调影响,投资者更倾向于中低风险(R1—R2)、流动性高(7天—3个月)的短期理财产品,如货币基金、同业存单基金、短债基金、国债逆回购等。” 盈米东方金匠投顾团队表示。
不过,中信证券也在研报中强调,随着广谱利率不断下行,理财面临的高收益资产荒愈演愈烈,信用债票息在2.5%以上的非出险资产都已经成为稀缺资产,后续收益料将持续降低,但负债端投资者未必能够接受,因此布局“固收+”理财已经成为各大理财子公司的战略重心之一。
普益标准研究员李雯嫣也认为,在低利率环境下,“固收+”产品成为理财市场的热门选择。该类产品以固定收益类资产为基础,搭配一定比例的权益类资产、衍生品等其他资产,在保障稳健收益的基础上增厚产品整体收益。
同时,李雯嫣还指出,投资者更倾向于采用多元资产配置策略,通过跨类别、跨地域投资来分散风险、提升收益。“理财机构可强化产品创新能力,通过指数增强方式参与权益市场,提升产品收益;同时,深耕养老领域,满足投资者长线投资需求。”
王玺表示,从投资者配置偏好来看,当前“固收+”类产品成为主流,同时权益类资产配置增加,多元化配置趋势明显。
盈米东方金匠投顾团队进一步指出,在当前市场环境下,投资者对理财产品及基金产品的配置意愿呈现出“稳健偏好增强,全球化、多元化配置需求上升”的特点。从配置策略来看,传统“固收+” 产品(债券+权益/转债)正在向“固收+黄金/海外资产”拓展,以增厚收益;如部分银行理财公司推出挂钩美债或黄金期权的结构性产品,提供更高收益潜力。
此外,盈米东方金匠投顾团队还强调,当前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倾向于配置被动指数基金,截至2025年4月30日,ETF基金管理规模突破4万亿元。中证A500ETF、自由现金流ETF等指数基金受关注。
2025年的投资环境仍充满不确定性,盈米东方金匠投顾团队建议,投资者需根据自身风险偏好,动态调整资产配置结构,避免过度集中某一类资产。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
下一篇:“降息潮”席卷民营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