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成都日报锦观
道路重新“分工” 化解拥堵难题
“等4个灯变等1个灯,通行更快了”
“以前要等4个红灯,现在最多等1个,通行效率大幅提高!”说起郫都区何公路路口的治堵成效,公交车驾驶员杨师傅竖起大拇指。
何公路是郫都区的一条交通要道,连接望丛中路和中信大道,周边还有小区、学校、医院,来往车辆很多。过去,每到交通高峰时段,南端路口就容易拥堵,不仅汽车排长龙,还有电瓶车穿行其中,带来安全隐患。
为了化解拥堵难题,今年3月,郫都区综合行政执法局联合交警十三分局、郫都区经信局、郫筒街道等部门,创新构建“高频督导+跨部门会商+全流程协同”的多维联动机制,通过拆除、新增等方式,对道路功能进行重新“分工”,使道路的通行效率全面提升。昨天,记者来到现场,实地感受了治堵成果。
堵点治理:
“微改造”破解拥堵难题
空间重构优化道路布局
“以前这个地方,每到高峰期就堵得恼火,汽车排长龙是常态。”家住附近小区的陈先生说,主要问题在于以前的道路太狭窄,只有两条机动车道,一条左转,一条右转带直行,无法满足车辆通行需要。而且机动车道旁边就是人行道,没有非机动车道,高峰时段各种电瓶车、自行车要么走机动车道,要么走人行道,交叉混行更加重了路口的拥堵。
“对这个路口,我们进行了反复研究,最终决定动个‘小手术’,让它变得更宽敞。”据郫都区市政公用设施管护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3月,何公路路口交通整治提升工程正式启动,各职能部门通力合作,通过“微改造”对道路功能进行了再分配。改造过程中,相关部门拆除西侧190米长、2.3米宽人行道,新增170米长、3.8米宽机动车道,释放约646平方米通行空间;利用道路西侧空间新建2.5米宽非机动车道及2米宽人行道,拓展约1080平方米慢行系统,通过高差设计实现“人、机、非”物理隔离,从源头消除混行安全隐患。
同时,相关部门还在路口四向增设LED待行区诱导屏,实时指引车辆有序通行;打通火巷子单行循环系统,科学分流何公路至德源、温江方向车流,让交通秩序显著改善。在多维联动机制的推动下,项目从启动到全面通车仅用时45天,较原计划120天工期压缩近60%,最大限度降低了施工对市民出行的影响。
记者探访:
通行效率提升约40%
市民出行既舒心又放心
14日,记者来到何公路南端路口,发现相比以前,这里的道路宽敞了很多。机动车道从两条变成了三条,分别是左转、直行和右转带直行,旁边新增了一条非机动车道,再往外是人行道。这样一来,汽车、非机动车和行人都有了专属通道,大家各行其道,有效缓解了混行情况,也为路口减轻了通行压力。“道路本身的改造,再加上对附近火巷子进行单行循环等措施,使这条路的交通压力大大缓解,通过实测,高峰时段通行效率提升了约40%。”交警十三分局民警曾洪斌说。
感受最深的还是驾驶员和周边居民。公交车驾驶员杨师傅说,过去这个路口只有一条直行车道,高峰时段非常容易堵车,等4到5个红灯都是常态,“现在随时都很通畅,就算高峰时段,也最多只等一个红灯。”家住附近的陈大姐表示,过去没有非机动车道,电瓶车、自行车跟行人走同一条路,既不方便也不安全,“现在三条道路‘分工’明确,再也不用交叉混行。家门口的交通安全有保证,我们心里也踏实许多!”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杨甦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