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天津日报
今年5月起,我市建成区全面推行升级版“门前三包”制度。这项被称为“新门前三包”的改革首次将门前管理责任由平面拓展为地面、立面、空间“三维一体”,通过制度创新破解城市管理“老大难”问题,推动“大城三管”落地见效,构建群众参与、共建共享的城市治理新格局。
作为全市首个试点区,蓟州区以“三维治理”激活街区活力,在一年探索中,为全市推广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与经验。
蓟州先行 “三维”试点绘出治理样本
5月的蓟州区渔阳古街,店铺林立,客流如织。记者看到,非机动车整齐排列,门头招牌熠熠生辉。女店员李菲一边将顾客停歪的自行车摆正,一边笑着说:“乱停车的少了,店门口现在像店里一样干净,顾客多了,我们也更爱护了。”
而一年前,这里还因乱贴乱画、杂乱外摆而略显凌乱。
“变化明显。”正在巡查的蓟州区城市管理委门前三包办公室主任李伯艳回忆,“试点之前,商户积极性不高,责任边界模糊。”传统“三包”制度因管得窄、标准粗、执行弱被诟病。而这次升级正是为了解决这些“老问题”。
新“门前三包”将“包卫生、包绿化、包秩序”升级为“包市容环境、包秩序环境、包设施环境”,责任范围从地面拓展至立面和空中,广告牌、遮阳篷、排水管等设施也被纳入管理对象,实现责任区的三维立体覆盖。
推行初期,难点在于边界划分。“尤其是毗邻商户间的缝隙区域。”李伯艳说,蓟州区以30个网格片区和94个包保单位构建“网格化”管理体系,实现点面结合、责任到人。“不是让商户多干活,而是激发他们主动维护周边环境的意识。”
记者注意到,店铺门口贴着“门前三包责任承诺书”,店内还设置了清扫提醒和星级评比栏。蓟州区为6300余家商户建档立卡,动态记录责任落实情况,并引入星级评定机制,组织观摩学习,以“以优促改”带动整体提升。
“我们这有个早点摊,以前垃圾遍地,现在老板自觉扫地,顾客也不乱扔纸巾了。”志愿者张海鹏说,“商户们越来越意识到,门前干净是生意的门脸,这就是共治的力量。”
据统计,蓟州区目前签署“门前三包”责任承诺书商户已超6300家,签约率达100%。
多区联动 全域深化“大城三管”
“之所以选蓟州区试点,是因为他们基础扎实、机制灵活,群众配合度高。”市城市管理委环卫处二级调研员滕占久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蓟州区“新门前三包”试点的经验提供了可复制范本。
从今年5月起,我市建成区将全面实施“新门前三包”,有效促进城市管理工作从被动管理到主动治理,努力实现城市市容环境干净、秩序环境有序、设施环境规范的目标。“目标就是‘清脏、治乱、提质’,通过细管求质、众管求量、智管求效,全力改善市容环境。”滕占久说。
此次推广分阶段进行:5月建台账,6月专项整治,今年下半年推广典型、固化机制,每阶段环环相扣,形成闭环治理,确保无盲区、无死角。
同步启动的还有环境卫生“大清整、大清洗、大扫除”活动及“洁净小区”认定工程,全市将打造200个以上硬件好、服务优的“洁净样板”,构建“专业队伍—商户单位—小区物业”三段式保洁体系,实现环卫责任全覆盖。
“我们也将推广蓟州区的监督机制。”滕占久说,全市将设立问题点位台账,强化群众监督、媒体曝光、居民举报,形成多维度监管格局。
针对后期可能出现的“回潮”现象也已备好对策。“加强巡查频次,健全奖惩机制,我们的目标不是一次清洁,而是制度养成。”他说。
共治成风 文明从“门前一米”生根
“新门前三包”不仅是一项制度创新,更是城市文明的微观呈现。从擦净一米地砖到规整头顶招牌,它既落在街角,也走进人心。天津正用“门前一米”的细节,丈量城市温度与精度,唤醒市民对城市的主人翁意识。
昨天,在南开区服装街,记者看到志愿者正向水果店店主发放宣传页。“除了不能在门口摆摊儿,碰到乱停车、乱扔垃圾的,您受累也要劝一劝。”志愿者刘超笑着说。店主边听边点头:“是多点麻烦,但顾客说‘门脸儿干净’,咱也高兴。”
在和平区鞍山道一家餐饮店,店员王淙正蹲着擦拭空调外机的排水管。“以前这地方没人管,现在墙上、地面、空中都算我们的责任。”他说,“门前这一片天,我们得自己撑起来。”
记者注意到,店门口设有一块新的责任公示牌,上面写着:“我的门前我来扫,美好城市我来造。”
城市治理的“最后一米”,正在从制度落地走向人心,从责任书变为市民的日常行动。
上一篇:多国学子来华夏令营在津开营
下一篇:Y群流脑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