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钊 张蓝月
在当前经济转型与就业形势复杂的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国家出台了系列帮扶政策来“稳就业”。针对高校重点群体的就业支持,特别是家庭困难、学业困难或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群体的就业帮扶机制的构建至关重要,这不仅是促进教育公平、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也是提升高校就业服务质量、推动人才资源优化配置的必然要求。这一系统性、长期性的工程,直接关乎学生的成长和家庭的幸福。因此,探讨高校重点群体就业面临的现状,提出就业帮扶机制的构建路径,具有重要的意义。
高校重点群体就业面临的现状
人才供需的匹配度偏低。教育培养人才与市场需求在匹配度方面偏低,导致人才技能与岗位用人需求不相符。众多毕业生在择业时,其专业知识与实际岗位需求存在一定差异,在求职择业时难以匹配满意的职位。因为这样的供需不匹配,不仅增加学子们的就业压力,也影响了用人单位的招聘效率和满意度。此外,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新兴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而传统教育体系的迭代更新相对滞后,进一步加剧了人才供需技能匹配度偏低。
信息不对称与资源不足。就业市场中信息的不对称性,使学生难以获取到与自己的专业背景、职业规划相匹配的求职资源和外部培训机会,因而高校重点群体在寻找工作岗位时面临巨大的挑战,增加了找到合适工作的难度。获取就业信息资源的不足,不仅影响了就业选择,还使职业发展空间受到了极大限制。一些高校在就业指导、职业规划、实习实训等方面的资源也相对有限,难以满足重点群体的需求,进一步加剧其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心理调适能力及社会支持欠缺。面对目前骤增的就业压力,以及社会认同感不足引发较多心理影响,部分高校毕业生在面对就业压力时,心理调适能力不足,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在社会层面,对高校开设的部分专业的认可度不高,或偏向理论而轻实践技能,或者对重点群体的就业存在偏见,导致他们的自信心和就业积极性不高。更缺乏有效的心理支持和社会关怀,在就业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难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和潜力。
高校重点群体就业帮扶机制构建
制定帮扶政策,积极引导强化帮扶。各级政府基于保就业和稳民生的考量,已经实施了多项政策优惠措施,并持续推动企业扩大吸纳高校毕业生的相关政策。结合地域差异等实际情况,建议加强制定专门针对高校重点群体的就业扶持政策,并设立专项帮扶资金。资金可用于提供就业培训、创业指导、实习补贴等多方面的财政支持,确保政策能够切实落地,惠及广大高校重点群体毕业生。同时,还应加大对高校就业指导部门的投入,提升其就业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以满足重点群体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提高高校就业指导水平,构建协同就业服务体系。高校应加强对就业指导师资队伍的建设,定期组织就业创业及行业人才供需的专业培训,提升就业指导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服务能力。建立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机制,邀请企业参与就业指导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提供行业前沿信息和职业发展规划与建议,增强学生的职业认知和实践能力。高校还可充分利用校友资源举行座谈会,分享各自就业经验和职业发展规划,为在校学生提供宝贵的经验与指导。逐步构建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就业服务体系,有效提升重点群体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企业及社会积极参与,多元主体联合支持。企业作为就业市场的重要用人主体,应积极承担起社会责任,通过岗位职业人才计划参与到高校就业帮扶工作中来。同时,鼓励企业参与高校就业指导活动,如职业规划讲座、模拟面试等,为学生提供更贴近市场的就业指导。推动建立校企联盟,促进双方在人才培养、实习实训等方面的深度合作,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就业帮扶模式。社会组织和公益机构也应发挥积极作用,通过设立奖学金、提供职业培训等方式,支持重点群体学生的学业和职业发展。逐步构建一个由政府、企业、高校和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联合支持网络,为高校重点群体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就业帮扶。
(作者单位分别为西华大学电气与电子信息学院、西华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本文系教育部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重点群体就业帮扶项目〈编号2025031829058〉”的研究成果)
上一篇:移植我的心念
下一篇:京津合力托起未来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