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季度论坛(2025年第一季度)在京举行。论坛聚焦“积极进取的中国宏观经济”,与会专家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展开深入研讨。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高培勇认为,从研判未来经济运行的新逻辑角度来看,有四个方面的认识需要深化。第一,我国宏观经济运行逻辑发生深刻变化,内需不振与预期偏弱等问题交织叠加,经济问题呈现多重性和复杂性。第二,宏观调控目标设计逻辑发生深刻变化,过去的调控目标具有单一性,而当前必须兼顾多元目标。第三,宏观调控手段配制逻辑发生深刻变化,面对多元化和复杂化的目标,仅依靠短期政策难以形成可持续的稳定预期,需要将改革作为根本手段。第四,宏观调控着力点选择逻辑的深刻变化,传统扩张政策着力于投资于物,而当前强调投资于人,从投资拉动经济转向消费拉动经济。
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黄汉权指出,发挥消费在国民经济中的决定性作用,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力。一是,宏观调控方向从供给侧发力转向更加注重需求侧求解。当前地方政府和财政体制仍以生产激励为主,需要通过调整来激发地方政府抓消费、促消费的动力。二是,宏观政策从侧重生产端转向注重消费端。过去制造业投资增长较快,未来需要通过释放巨大的消费潜力,推动财政和金融政策向支持消费倾斜,促进我国向消费强国转型。三是投资重点从投资于物转向投资于人。围绕人的需求扩内需,针对不同收入和年龄群体精准施策,重点在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等领域加大投资,补齐短板,提升居民福祉,以实现可持续的需求扩张和经济增长。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一级教授、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杨瑞龙指出,宏观政策不仅要注意政策强度,还要关注政策效率。宏观政策效应的发挥离不开地方政府,必须重视如何发挥地方政府放大政策效应的功能。尤其是当前应对外部冲击,我们要重塑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动力机制,对地方政府官员激励与约束需要对称化,调整中央与地方的财权与事权,提高地方政府在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中的作用,提升地方的市场化融资能力。
上一篇:一片野茶林托起山村共富路
下一篇:上市银行一季度业绩整体承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