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天津日报
“五一”假期,我市道桥维修整治项目施工进度加快推进。市道桥事务中心通过智慧手段赋能项目建设,在多个施工点位配置了机器人“工友”。5月3日,记者走进施工现场,直击机器人“工友”如何高效助力,成为建设者的得力助手。
晚上9时,卫国道改造项目现场灯火通明,从祁连桥到津汉桥路段的改造工程正在有序推进。工人们各司其职,而不同的是,这里机器人“工友”也在忙碌着。市道桥事务中心工程管理科工程师于海生指着一台摊铺机器向记者介绍:“这个机器人‘工友’,学名是‘道路改造工程智能化管控模块’。它通过智能化系统实时监控摊铺碾压环节,精准调整每一车沥青的温度,确保施工质量。”
当混合料车进入现场时,摊铺机的智能系统立即检测温度,若低于临界值,系统自动发出预警,提醒工作人员调整。“如果温度不合适,摊铺机就无法达到最佳效果。”于海生说。话音刚落,旁边调度员通过对讲机发出指令:“2号料车,优先入场,温度合适,先上!”
记者注意到,机器人“工友”与现场智能管理系统无线连接,系统大屏实时显示温度、速度、轨迹、碾压遍数等数据,施工环节的每一个细节都尽在掌控。
除了提升施工质量,工地的安全管理也实现了智能化。采访中,记者目睹了人工智能摄像头自动识别未戴安全帽的人员并广播提醒。机械设备还装有智能防碰撞系统,人员靠近时,系统会报警。此外,工地配有“电子围栏”,每位工人的工牌中嵌有芯片,能自动打卡、定位,甚至一键紧急呼救。
上一篇:让“沉睡的资产”焕发新生机
下一篇:“茶乡警务”护航茶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