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部队里流传着“有盐同咸、无盐同淡”的名言。盐是人民生活的必需品,盐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所以自古以来,政府对盐业的控制都十分严格。当时,国民党反动派在井冈山各个要道拦路设卡,试图通过经济封锁阻断井冈山地区与外界的物资交换,将红军困死在山上。食盐和药品成为紧缺物资,因为缺医少药,盐水还成为红军伤病员清洗伤口的消毒液,弥足珍贵。
在这种情况下,红军为了保证群众生活,将打土豪缴获的食盐分给当地村民;而群众为了支援前线,炒菜不放盐,煮汤不放盐,硬是把食盐从牙缝中节省出来留给红军。为了给困在深山中的红军送盐,当地群众想出了把盐藏在竹筒内、篮子底下、双层水桶底内等隐蔽的办法。
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陈列着一个棕色的陶罐,罐口至底部有一道曲折的裂痕,里面装着已经发黑结晶的食盐,无声地讲述着井冈山上那段艰苦卓绝、患难与共的岁月。1928年,红军打土豪缴获食盐分给井冈山村民李尚发,李尚发分到食盐后舍不得吃,偷偷保存下来,以备红军的不时之需。为了防止珍贵的食盐落到敌人手里,李尚发悄悄将装满食盐的陶罐埋在自家屋后的树洞里。这罐食盐在树洞里一藏就是31年,直到1959年建设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时,李尚发才把陶罐挖出来,连同当年红军发的银元,一起捐给了国家。这个普普通通的陶罐里装的不仅是食盐,更是红军与百姓间唇齿相依的深厚感情。
文物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