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南湖晚报
刘永才是我的叔公,1962年在抗洪抢险中牺牲,以下是父亲给我讲述的有关他的故事。
叔叔刘永才已经离开我们60多年了,但他的音容笑貌犹在我们眼前。刘永才很爱护我们晚辈,是我们和邻居家许多孩子的朋友,我们常在一起过着有意义的生活。在学习之余,他的周围就聚集了一大群孩子,要求他讲故事,而他总是那么和蔼可亲,给我们讲了许多故事,我们都昂起头聚精会神地听着,有时同情地流下了眼泪,而有时也会兴奋得欢腾起来。
唯一的一次休假里,刘永才带着我们到野外游玩,他指着一望无边的菜花、稻田,对我们说:“我们平时吃的每一粒米、一滴油都是农民辛辛苦苦从田里种出来的,我们应当热爱劳动人民。”
刘永才常常考虑怎样才能使我们的生活过得更有意义。他想要办一个墙报,这个想法立即得到了我们的同意,但是,全是些小朋友,办墙报有一定困难。再者,内容能适合每个人的程度?但这些困难都没有使他失去信心,他认真地搞起来了。他自己任编辑,安排妹妹刘翠英为采访员,全体小朋友为投稿员,姑姑刘玉芳也被这样热闹的场面吸引住了,她兴致勃勃地为我们的墙报取了个名字“小专家”,大家拍手叫好。叔叔为我们编写童话、谜语、散文等,许多小朋友年龄大一点的写作文,年龄小的抄书、剪纸、画图等,总之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经过了几天努力,我们的“小专家”墙报终于出报了!大家蜂拥着,争着看,当看到自己也有一份功劳时,脸上浮现出愉快的笑容。这份“小专家”墙报使我们对学习的兴趣更浓厚了,成为我们学习中的推动力量。
大家紧紧地围在叔叔的周围,他教导我们热爱党、热爱劳动,又教导我们发奋学习,天天向上。
叔叔牺牲后,望着他的遗像,我总想着要让生活过得像叔叔那样有意义,就想到要继续办“小专家”墙报,很快得到姐姐和弟弟的同意。他们用一块小黑板办了“黑板报”,并在叔叔原来办“小专家”墙报的地方画上了叔叔的木刻像,并写了“继承叔叔优良传统”“叔叔永垂不朽”,墙报上依然留着叔叔当年用毛笔写的“小专家”三个字,这期墙报虽然出得那么简单,然而,体现的决心是那么大,表现的感情多么真挚!每天走过这个地方,心里就涌起无比崇敬之情,学习上进步也就更快了。
刘永才对自己也有严格要求,在部队里的几年中,多次获得嘉奖,很多次寄回奖状,还获得军旗前照相——二等功。他曾说:“在有限的生命中要为人民作出双倍的贡献。”参军前,由于生活困难,后来中学读的是夜校,他曾说:“我看到书,就像饥饿的人扑到面包上。”他在1961年4月5日的书信中写道:“汉民(指我父亲刘汉民)想看书,这是好现象,现在托人带来一本,希望好好看,从中得到教育,以后有好的,我会再买给你的。”在刘永才的影响下,我们下一代读书都很用功,学习上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思想上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刘永才的侄子辈、侄孙辈大部分入了党,优秀家风代代传。
今后,我们一定要加倍努力,为祖国的昌盛,为人民的利益,为实现“中国梦”作出每一个人应有的贡献。最好的缅怀是传承,最好的纪念是奋斗,我们缅怀刘永才烈士,继承家风,不忘英雄,不负英魂!
刘永才烈士:嘉善县魏塘人,1956年3月入伍,1958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2年8月,时任上海市公安总队第2团1连副排长的他在抗洪抢险中遇难,牺牲时年仅26岁。战友在整理其遗物时发现,刘永才只留下了一箱书、一个针线包和一包旧衣服。
(嘉善县公安局 刘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