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五老”服务队为孩子们上书法课
开展邻里矛盾调解
“五老”服务队值守在水塘边守护未成年安全
记者日前走进永登县红城镇华山村,只见几位老人拿着扫帚清扫道路、清理垃圾。“看见没,这就是我们村的‘五老’,他们都是我们村的宝啊。”华山村党支部书记王成伟说,村里流传着这样的一句口头禅——“村里有‘五老’,村民齐夸好”。
原来,村民们齐夸的“五老”是华山村的退休老教师、退休老干部、老退伍军人、老模范、老党员。这些本该在家享福的老人偏爱“管闲事”,组成的“五老”服务队做好事、解难题、排民忧,成为远近闻名的佳话。
村容村貌的服务“标杆”
“他婶,垃圾一定要倒在垃圾箱内,保护村里的环境人人有责。”正在清扫道路的“五老”服务队成员唐国成和华荣春看到有村民出来倒垃圾,便主动上前引导。今年已过七旬的华荣春退休后不改党员本色,时刻想着为村里的百姓服务。他满脸笑容地说:“我身体还硬朗,搞搞卫生也算是锻炼身体,更是尽自己所能。”华荣春说,以前有的村民不注意门前屋后的环境卫生,通过“五老”服务队的宣传和自身的行动,现在大多都能自觉维护公共区域环境卫生了。
“几天前,村里开展环境卫生整治行动,‘五老’服务队的30多名老人得知后,主动带着扫帚、铁锹和小推车等,与村干部们一起参与了这次行动。”王成伟说,老人们发挥不怕脏、不怕累的精神,清理卫生死角、路面垃圾、路边杂草,一干就是一整天。“平时我们只清扫家门口的垃圾,却忽视了公共场所和房前屋后的环境卫生,‘五老’服务队的行动为我们做出了榜样。”村民程学文说,以后也要向“五老”服务队的老人们看齐,走出小家融入大家,为推动和美乡村贡献一份力量。
华山村“五老”服务队的老人们还充当乡村环境的宣传员,走村入户发放《致村民的一封信》,口头宣传农村环境治理的重要性和“门前三包”政策;充当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的监督员,监督村规民约的执行情况,鼓励村民互参互学,助推人人自觉维护乡村环境卫生的浓厚氛围。
孩子身边的“守护神”
“这是谁家娃,怎么在水塘边玩,赶快上来。”中午时分,一名小孩正在华山村的水塘边玩耍,正在此处值守的“五老”服务队成员陈学红见状后立即大声说道。待孩子上来后,他亲自送孩子回家,又向孩子的父母进行了安全宣传。
“自‘五老’服务队成立以来,青少年的安全问题成为他们最关注的事情。‘五老’服务队每天都要派人在庄浪河边、池塘边、公路边和火车道口处值守,一旦发现有孩子在这些地方玩耍就立即进行制止并劝说。”王成伟说,华山村村道和312国道相连,由于国道过往车辆较多,且车速较快,“五老”服务队就长期在公路岔口处值守,防止意外事故发生。
“运笔的时候横要平、竖要直,运笔的力度在手腕上。”在华山村文化站,退休老教师陈学泉和华荣春两位老人正在给村里的孩子讲解毛笔字运笔方法。为丰富留守儿童的假期生活,近几年来,陈学泉和华荣春主动开办假期课堂,为村里的孩子们补习文化课知识,并开设美术、体育、写作等兴趣课程。
“和孩子们在一起,我们感到越活越年轻,把做人的道理、知识和技能传授给他们,看到他们快乐,我们也快乐。”陈学泉说,“假期是我们两个老师最忙的时候,但看到孩子认真学习的情景,就是再忙碌也感觉不到累。”
除了假期集中辅导,两位老教师还时常会来到村里的小学,给孩子们讲故事、教唱歌、教书法。华荣春说:“只要身体状况还允许,只要孩子们有需要,我依然愿意为孩子们和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化解纠纷的“银发”力量
“两家相争为一墙,让他一墙又何妨。”在一起邻里间的宅基地纠纷中,“五老”服务队的陈立进用一首诗巧妙地化解了两家的纠纷。此前,华山村的两位张姓村民因土地发生了纠纷,陈立进和华光治得知后,主动把两家叫在一起进行调解,并通过这首诗,向两家讲述了古人的做法。调解中,两位老人耐心讲解远亲不如近邻的道理,“以后抬头不见低头见,大家心里都别扭,这往后的日子,就不好过了。”通过调解,双方解开了心里的疙瘩。
“‘五老’服务队在矛盾调解过程中,都会深入了解矛盾的来龙去脉,倾听双方诉求,并分别与双方当事人耐心沟通。他们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以相关法律法规和乡规民约为依据,最终大多都能握手言和。”王成伟说,“五老”服务队通过自身的威望,凭借丰富的群众工作经验,主动投身村里的矛盾调解工作,弘扬了社会正气,维护了和谐的氛围。
◆记者手记
这里乡村治理“老”有派头
华山村“五老”服务队是助力和美乡村建设的基本队伍,更是关心下一代工作的重要力量。在华山村,“五老”服务队的老人们退而不休,让余热生辉,像毛细血管般渗透在村庄治理的末梢,在青砖黛瓦间织就出一张流动的守护网。
看到这一重要力量的村“两委”,则积极搭建平台、提供资源、强化宣传,大力支持“五老”服务队力量参与乡村治理,定期举办健康讲座、义诊、义剪等活动反过来服务“五老”队伍,主动回应对“五老”的关切,实现了“五老”与村“两委”、村民之间的共同奔赴,也进一步激发了“五老”参与乡村治理的热情。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华山村这个大家庭将“老有所为”与“老有所养”焊成闭环,让传统乡贤文化有了现代化接口。当传统乡情碰撞现代治理,和美乡村的建设密码,或许就藏在这些代际传承的温暖对话里。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葛 强 文/图
下一篇:春风送暖“职”为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