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志杰 潘志颖
高校处于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是多元化社会中各种思想交流的重要场所。意识形态的变迁历经长久,是一个由逐渐累积的量变最终引发根本性质变的进程。在这个过程中,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为重要,与当代青年的成长息息相关。在2013年10月举行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
深度学习与意识形态建设的内洽性。深度教育模式被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创新创业教育和各类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探索中,其基础理论是深度学习。深度学习作为相对于浅层次学习的概念,从揭示问题开始,学习者针对问题,提出多样化的思考与解决方案,教师则据此判断他们此时“学到了什么”“能够做什么”,从而反溯学习规划。深度学习的本质,超越了单纯的知识累积,它更加注重于学习者综合技能的增进,以及培养个人成长所需的心态与观念。它是以学习范式转变为基石的一种教育理念,对大学生接受思想教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第一,意识形态领域工作要求高情感、全身心引领。在高等教育环境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过程是不断增强青年学生对中国共产党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的过程,最终皆是在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教育的根本问题。此类群体间的共识,并非单纯的知识或技能积累所能达成,而需要更深处的情感共鸣。意识形态工作的核心在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并在多元文化的融合中提升主流价值观、舆论及文化的引领力。这一理念与深度学习中强调的全身心投入和高情感投入的学习方式高度一致。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应当更加注重情感共鸣的培养,使学生不仅能掌握理论知识,还能深刻理解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实现真正的全面教育目标。第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求系统化、融合性引领。一方面,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我们需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内涵为基础,不断加以完善和发展。这不仅包括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强化与再塑造,还需要通过实践来发掘新的理论和知识。另一方面,我们需要具备理解性的融合思维。过分依赖单一的理论学习,可能会导致信息孤岛的出现。因此,必须跨越学科领域的界限,借助不同理论之间的融通,树立跨领域的价值观。具体来说,需要从多角度和多层次对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进行深入剖析,从而培养纵横贯通的思维能力和深层次的学习能力。第三,意识形态领域建设的新形势呼唤深层次、创新性引领。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需顺应时代变迁而不断进步,依据形势变化而创新,针对具体事务而灵活应对。在数智化时代,我们应致力于构建线上多维空间互动学习的新模式。严格遵循教育教学的原则、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以及学生成长发展的规律,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引导学生聚焦核心理论,开展深层次学习。
基于深度学习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模式的构建。设计符合学生学习特性与认知规律的引导流程,同时关照意识形态领域教育的思政属性,将理论宣讲与实践体验相融合。第一,聚焦问题引领过程设计。教育者在引领过程中为学生创设富有挑战性的环境,来促成学生不断地进行对话、协商、反思等,推动学生对深层次学理的精进掌握与深刻理解,在其逐步深化认知的历程中,重构自己的价值认知。第二,构建汇聚跨领域知识的引领内容体系。新的理论知识进入学生原有的认识结构,实现新旧认知的有效融合,需要基于问题的多维知识整合。首先,教育者要全面地挖掘素材、灵活地整合素材,汇聚跨领域的知识内容。其次,引领内容构建要注重关联性,形成“点—线—面—体”的知识立体体系。要找准知识的空间坐标,从历史的视角、理论的层面、实践的角度出发,通过点引线、线带面、面建体,深度挖掘知识的纵横联系,实现知识内容的系统生成。要激起价值观认同感,核心在于让学生感受到与自己的关联,引导学生将价值观以情境式的方式进行记忆联系,实现理论的深度学习,最终指向价值意义的构建。第三,开辟创新式的“线上”“线下”引领路径。首先,要实现话语转变,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作为凝聚共识、掌握话语权的核心要素,并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诠释新时代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新要求,依据学生对信息的接纳规律与偏好,更多地采用活泼、具有个性的网络表达方式,推动理论向实践转化,使话语贴近生活。其次,要坚持优势集聚,构建并完善线上与线下相融合的一体化联动体系,深入开展启发式、沉浸式、体验式等多种引领模式,充分利用微博超话、B站、抖音等学生喜爱的网络平台,实现渗透式、浸润式的引领效果,打造既有感染力又具学理性的引领课堂。最后,教育工作者的网络媒介素养需要持续提升。网络阵地工作的开展,需要兼具互联网思维和技术、精通党的创新理论的复合型人才。一方面,要深入把握教育工作的内在规律,另一方面,要不断拓宽知识结构,提升引领能力和水平。
(作者单位:南京工业大学;本文系2024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新时代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研究”〈2024SJSZ0092〉、2024年南京工业大学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二类资助课题“高校增强网络意识形态风险防范的能力研究”〈SZ20240201〉阶段性成果)
下一篇:朋友圈外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