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 丽
曾经,“星巴克指数”是衡量一座城市商业活力与区域竞争力的重要参考,即星巴克门店数量越多的地方越有活力。就在近日,上海发布了另一份指数——“一尺指数”,为我们观察城市脉动提供了又一新的视角。
从2018年起,本土咖啡品牌“一尺花园”抢滩上海,以咖啡为媒介,打造集休闲、社交、商务和文化功能于一体的融合空间。截至去年底,“一尺花园”在上海及周边城市开设了60多处门店,会员超过200万人。基于“一尺花园”发展实践研究编制的“一尺指数”,成为衡量区域吸引力、影响力和营商环境的“一把尺”。与“星巴克指数”侧重于城市中心地段不同,“一尺指数”最热门的打卡地几乎都在郊区,这一新指标背后透露出的是对文旅商深度融合的新探索。
从表面看,“一尺指数”打破了传统商业布局中“位置为王”的定律。过去,在商业布局中,店铺选址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决策,它直接关系到商家未来的发展与盈利能力。而“一尺花园”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商业繁华地段,而是将目光投向了城市的边缘地带,通过独特的空间设计和文化体验,成功吸引了大量消费者。这一现象表明,只要能够打造出具有吸引力的空间,即便地处偏远,也能形成强大“磁场”,吸引人们近悦远来。
从深层看,如何突破位置局限,拉近“一尺”距离,关键就在于做好“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建筑”“人与历史”和“人与文化”之间的深度链接。具体来说,就是更加注重与公园、城市工业遗址、美丽乡村项目等相结合,或在科创区里深挖需求、讲好百年老宅故事,让人们沉浸式感受当地文化,创造出全新的城市空间体验。这种新型第三空间的兴起,不仅改变了传统的商业逻辑,更为城市增添了人文关怀的温度。
美国社会学家雷·奥尔登堡将城市中的各类咖啡店、酒吧、博物馆、图书馆、公园等称为“第三空间”。“咖啡馆提供了纽带关系,把喜欢咖啡的人们聚集到一起。”星巴克创始人霍华德·舒尔茨把“第三空间”引入其咖啡店中。华为也有一个理念,即“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借助一杯咖啡,吸收的是同行的先进理念,是跨界的思维碰撞,是创新的灵感源泉。重新审视一杯咖啡的能量,重新审视“第三空间”的功效,就是要做好人的文章,以人的需求为导向,为人们提供“可沟通”“可感知”“可体验”的场所,将人聚集起来,各主体成员发生“化学反应”,激发空间内的创新活力。
当前,各地都在积极创新消费场景,打造新型文化空间。“一尺指数”启示我们,“第三空间”的吸引力可以超越对位置的选择。城市活力不只看商业的密集程度,还看能否为人们提供满足其需求的生活空间。将建筑、历史、环境、文化与业态高度融合,让城市的文化肌理更加丰富多元,为居民提供情感交流和精神休憩的场所,“第三空间”大有可为,城市大有可为。相信未来,随着更多类似“一尺花园”这样的新型“第三空间”的涌现,以人为核心、以空间为载体、以文化为纽带的发展模式,将为人们构建起一个更有温度与活力的生活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