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光明日报
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宣传海报。 电影《长安三万里》宣传海报。 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宣传海报。 电影《大鱼海棠》宣传海报。26天,137亿元!中国影史票房第一!世界动画影史票房第一!
即使放眼全球影史,票房依然位列前10名。前30名中,唯一非好莱坞影片!
一部《哪吒之魔童闹海》,搅动银幕,一跃冲天!
就在去年底,首个国产3A游戏《黑神话:悟空》同样“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销售额突破90亿元,曾占据海外平台热销榜第一。
其实,何止这些,近年来一批动漫娱乐作品在全世界掀起“中国风”:《哪吒之魔童降世》《熊出没·逆转时空》《长安三万里》《姜子牙》《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深海》《白蛇2:青蛇劫起》……任何一部作品的问世,都赚足了人气,赚足了票房。
为何中国动漫娱乐产业接连缔造市场“神话”?
这背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的深层动能,是改革推动的文化生产力的持续解放,是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的水到渠成,是中国文化软实力崛起的具体体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炼成中国动画的“乾坤圈”
说起中国的动画片,人们并不陌生。《小蝌蚪找妈妈》《牧笛》《大闹天宫》……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起,一系列中国动画经典作品,为国人所喜爱,也成为许多人珍贵的童年记忆,中国动画享誉国际。
“十年浩劫”,动漫曾一度沉寂,一直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动画的创作与生产模式,依然跟不上现代电影产业的发展步伐。一段时间里,人们的视野被外国动画占据:“狮子王”的逆境成长、“蜘蛛侠”的惩恶扬善、“机器猫”的温暖治愈……电影院中,人们似乎逐渐习惯了这样的作品。而许多优秀动画人才,则只好为外国动画做代工。当花木兰、功夫熊猫这些中国元素被迪士尼、梦工厂制作成动画,绽放全球银幕,人们羡慕,人们沉思:中国动画,何去何从?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产业的升级、文化市场的繁荣,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电影人才的积累,拥有深厚底蕴的中国动画,开始尝试用自己的语言、风格讲好中国故事。
2015年,国产动画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上映,影片里的孙悟空不只是人们记忆中神通广大的神话英雄,更是经历挫折后重新找回自我的“平凡人”。近10亿元票房,让中国动画找回了信心。
至此,中国动画探索出吸引观众的创作路径: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对接当代人的情感与价值观。
《大鱼海棠》脱胎于《庄子·逍遥游》,《新神榜:杨戬》《姜子牙》构建起“封神榜”的宇宙,《白蛇》系列深耕民间故事,《长安三万里》讲述盛唐诗人流光溢彩的世界……一个个神话和历史中的符号,经动画人巧手雕琢,成了有血有肉的银幕生命,引发全年龄段观众的情感共振。
不仅传承,更要创新表达。《白蛇:缘起》里白素贞和许仙的前世姻缘,是历经磨难携手成长;《姜子牙》在“救一人还是救苍生”的两难中,让观众思考何为“仁爱”;《中国奇谭》之《小妖怪的夏天》借小猪妖视角下的西游故事,道出普通“打工人”的心声;《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之魔童闹海》从“我命由我不由天”的自我追求,到守护天下苍生的家国担当,映照出今天年轻人完善自我的心路历程。
正如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所说:“文化自信涵育了创作者,也涵育了观众。人们血液里流淌着传统文化基因,对历史典故和民间传说具有天然的亲近感。他们又生活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现代社会,希望看到与当下现实产生勾连的内容。近年来的动画爆款都既传统又现代,契合观众心理及其背后的市场需求。”
从撷取元素意象到提炼精神内涵,再到形成情感共鸣,中国动画在传承中创新,在探索中进步,在发展中崛起。
数字技术进步与工业化流程升级,驱动动漫文娱发展的“风火轮”
有好故事,并不一定就是好作品。
“动画是体现前沿科技应用的行业。动画叙事靠技术呈现,有了技术爆发力,好故事能让观众获得更强大的视听震撼。”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祝燕南感慨道。
技术不能让一部坏电影变成好电影,但能让好电影变成伟大的电影。
《哪吒之魔童闹海》中,技术成就了令人叹为观止的视效:捕妖队在巨树上列阵,一帧画面装两亿多个人物,创造了从未有过的场景;在敦煌壁画、青绿山水间无缝切换镜头,重构了动画的蒙太奇语言;敖丙的每片龙鳞都能自主调整折射率,应用了程序化生成算法……
“哪吒”的成功,是中国动画技术的突围,其背后是中国智造的托举。
《哪吒之魔童闹海》拍摄之初,找过国外特效团队,但交出的样片不理想。片方只得转向本土,最终调动138家中国公司,4000多名中国动画人参与。这是中国动画和特效行业多年摸爬滚打积累的人才和技术力量:创作《姜子牙》的团队完成了捕妖队与海底妖兽对战的特效;创作《深海》的团队制作了申正道和灵珠版哪吒打斗的场次;创作《熊出没》的团队分担了深山中瀑布大体量水体的计算……
技术创新融入电影产业,不仅助力动画电影品质大幅提升,也使真人电影、游戏等门类的视觉呈现更具震撼力:奇幻动作电影《刺杀小说家》首次将动作捕捉、面部捕捉、虚实结合拍摄和虚拟拍摄,全部融入一部电影中;《黑神话:悟空》通过实景扫描,将中国名胜古迹融入游戏场景,再配合全局实时光照与光线追踪技术,使光线、场景完美融合。
“这些技术突破的实现,是中国动漫文娱产业长足发展的结果。”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副教授张启忠说。
实现创新的,不只是技术研发,以动画为代表的中国电影工业化流程也日益成熟、严谨——将电影制作视为一个庞大机器,整合与协调每一个“齿轮”,充分发挥人才、技术、资金的“耦合效应”,用项目管理、数据分析的工程思维革新行业,正在使电影创作成为一项可量化、可复制的系统工程。
“科技进步、工业运作带动内容策划、生产效率、制作水平、艺术风格和传播方式迭代升级,拓展了文化创造的内容边界、想象空间。”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李镇说。
中国动画用10年时间,走完美国、日本动画产业30年进化之路。
动漫故事激活了文旅路线,衍生品成了抢手货,织就新动能的“混天绫”
《哪吒之魔童闹海》热映,火的不仅仅是一张电影票,还赋能了整个文化产业,联动衍生品、文旅、品牌等多方面资源,见证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活力。
这些天,《哪吒之魔童闹海》衍生品成了抢手货:影院柜台里“哪吒飞猪”爆米花桶,“哪吒”“敖丙”角色形象饮品杯一抢而空;与潮玩品牌联名的玩偶厂家满负荷生产,直播间抢盲盒,预售发货时间被排到了6月……
不仅仅是《哪吒之魔童闹海》引发的文化产品深度联动,近年来,动画以充满喜感又携着厚重的姿态悠悠然然润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没出电影院,就定了和孩子去西安的行程,必须看看李白笔下的盛唐。”北京小学生家长张文说。《长安三万里》上映十日,同款暑期研学线路销售额突破300万元。
——“黄风岭,八百里,曾是关外富饶地……”《黑神话:悟空》带火了陕北说书,不为人熟知的非遗,成为年轻人的新时尚。
——基于“熊出没”IP,3家主题乐园、30余家融入相关元素的乐园,在上映空窗期延续了电影的热度。
从作品本身延伸至主题乐园、游戏、周边产品等多个领域,文化产业IP生态链日益完整。
这个生态链意义重大。动画电影从业者唐山立认为:“国外很多成功的动画电影的运作,能够不计成本地细细打磨,很大原因是他们的商业模式已经成熟,票房回收只占整体收益的两成,衍生品收益占到八成。在打造衍生品方面,我们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哪吒之魔童闹海》,5年;《黑神话:悟空》,7年;《西游记之大圣归来》,8年……这些作品都有漫长的制作周期,是发自内心的热情和精益求精的追求,支撑着创作者走到最后,最终让这些作品得到了良好的回报。建立健康的产业链,让作品获得更长期的回报,也将激发心无旁骛的工匠精神,促成更多的精品问世。
目前,人们仍在关注着“哪吒”的全球电影票房排名。这个排名也引人思考:全球影史票房榜前20的电影中,动画电影占四分之一。动画形象有着天然的亲和力,是跨文化传播实现全球叙事的绝佳载体,能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观众同频共振。
《哪吒之魔童闹海》在北美地区预售票房和排片皆创下华语电影新纪录。美国休斯敦的观众伊桑观后赞不绝口:“好久没这么激动了。电影让我联想到父母无私的爱,也仿佛看到自己和朋友的影子。”中国哪吒的故事正在引发全球共鸣。
一座座因影视IP崛起的主题乐园,一条条被故事激活的文旅路线,一件件承载文化符号的爆款商品,一幕幕彼此共情的感人场景……从银幕到现实,从虚拟到实体,中国动画已成为撬动文化产业经济的新动能,赋能千行百业,构建起更完整的文化生态体系,让文化自信在产业繁荣中扎根生长。
“若前方无路,我就踏出一条路!”
携这句高燃台词,《哪吒之魔童闹海》创造多个“第一”,仿佛宣示着中国文化产业的崛起。
(本报记者 李蕾 牛梦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