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一线来】
我们河南省林州市黄华镇庙荒村,10年前破败凋敝,其中一个300多人的自然村仅剩70多名留守人员;村集体一穷二白,唯一资产是35年前建的两层办公楼;部分群众生活困难。庙荒村成为黄华镇仅有的贫困村。
10年前我45岁,看到家乡的贫困,我放弃了城市生活,回到庙荒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
“一个女支书能干成啥?”上任之初,大家不看好我。但我想,我们林州人以前在那么困难的条件下都能修成红旗渠,现在赶上了党的好政策,为啥不能让庙荒摆脱贫困?
行动起来!
依靠国家各项扶贫政策,我们用3年时间改变了家乡的面貌,水泥路修到了村民家门口,装上了路灯,家家户户用上了天然气,村里基础设施得到了很大提升。
人居环境改善了,为了长远发展,我们开始谋划产业。2015年,我们村建成林州第一家120千瓦村级光伏发电站,村集体当年就有了10万元收入。随后,村里又组织村民成立种植合作社,流转土地264亩,发展苗木、建设“创客基地”,每年又增收15万元。
庙荒村地处林区,红旗渠穿村而过,适合发展乡村旅游。近几年,我们庙荒村成立了旅游开发公司,努力打造“渠畔人家”特色民宿旅游村。
当年红旗渠是一寸一寸挖出来的,如今的乡村振兴也在一件一件具体扎实的工作中推进。现在,庙荒村每年接待游客3万余人,综合收入超过百万元。
从一穷二白到幸福生活,从实现小康到推进乡村振兴,党带领我们在奋斗中越来越好。
(本报记者王胜昔、本报通讯员刘剑昆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