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参考报)
近年来,全球经贸格局发生深刻变化,产业链、供应链的友岸化、近岸化、本地化趋势不断增强。新形势下,构建高质量的供应链体系,不仅是降低企业物流成本、生产成本和经营成本的现实需要,更是保证产业链安全和经济稳定运行的重要支撑。而商品条码作为全球统一标准,可以有效解决跨境流通中商品数据的互联互通问题,极大降低了企业的国际市场准入成本,帮助出口企业无缝对接海外零售系统、物流仓储和电商平台,使出口商品“一码通行全球”。
第三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期间,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应用推广部高级工程师丁一对记者表示,商品条码系统(即GS1全球统一编码标识系统)由标识、采集、共享三部分组成,为供应链中不同层级的贸易项目、物流单元、资产、位置和服务关系等提供了全球唯一的编码标识,是全球商贸领域使用最为广泛的供应链标准和“商务语言”。
丁一介绍说,商品条码就像产品的“国际护照”和“数字身份证”,里面既包含商品的型号、规格、生产日期、原材料、使用方法等属性信息,也包括商品的原产地、各物流环节等全供应链流通信息。商品条码的存在,使得全球贸易伙伴能用同一种“语言”识别和解析商品信息,解决了跨境流通中的身份互认难题,大幅降低了跨境贸易技术壁垒和沟通成本,既让“中国制造”高效进入全球市场,也能让国外商品顺畅融入中国。
截至目前,我国登记使用商品条码的消费品品类总量近2.3亿种,助力我国60多万家企业的商品信息实现全球同步。
商品条码在助力“以旧换新”精准补贴方面同样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商品条码被列为补贴产品入库的必要条件,在消费品以旧换新的补贴申领、过程监管、风险防控、数据共享等方面价值显著。目前,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已将这一模式延伸至家装、厨卫等非标消费品领域,研究推出了“商品条码+应用”的定制化技术方案,筑牢补贴发放的信任堤坝。
据了解,隶属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的中国物品编码中心是我国统一组织、协调、管理商品条码、物品编码与自动识别技术的专门机构,已建成全球最大的商品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