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不懂!”一位网友在社媒上礼貌求问:“互联网平台买基金,手续费能打折,而在银行买基金却基本不打折,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人坚持在银行买?这钱省得不香吗?”
想要弄明白这看似有一些反常识的现象,需要先厘清一个关键问题:到底是什么费用在打折?
哪些费用在打折?
购买基金时,需要承担一个由多项费用组成的费用成本。其中,投资者最为直观感受到的是申购费,这是在买入基金时一次性支付的费用,费率通常在认购金额的1%到1.5%之间,具体取决于基金类型和购买渠道,这笔钱主要支付给销售机构。
赎回费则是在卖出基金时收取,其费率一般会随着持有时间的延长而递减,比如持有不足7天可能高达1.5%,而持有超过两年则常常免除。
此外,还有管理费,这是基金公司为管理和运作基金所收取的报酬,按日从基金资产中计提,年费率大致在0.3%到1.5%之间,主动型基金通常较高,指数型则较低。
托管费是支付给托管银行,用于保管基金资产和监督运作,同样是按日计提,年费率普遍在0.1%左右。
对于C类基金,通常还存在销售服务费,用于支付销售渠道的维护和服务成本,按日计提,年费率约0.2%到0.8%,持有时间越长,累计成本可能越高。
支付宝、微信理财通等互联网平台“手续费打一折”,主要针对申购费这一项费用打折。若某基金原申购费率为 1.5%,在这些平台申购费率可能低至 0.15%。需要明确的是,管理费、托管费和销售服务费属于基金运作过程中的“内扣”费用,由基金资产每日自动扣除,投资者在交易时并不需要额外支付,因此平台也无法对这些费用进行打折。
面对互联网平台的“价格战”,银行也并非无动于衷。招商银行早在2019年就率先宣布将超过一千只权益类基金的申购费率降至1折,现在是全部基金都能享受手续费1折优惠。平安银行、浦发银行等机构也推出了“费率优惠专区”,对部分代销基金提供申购费折扣。
总之,银行手续费打折的策略多是限定于特定的基金产品而非全品类覆盖,或者只面向高净值客户如私人银行客户开放,在费率优惠的覆盖广度和折扣力度上,目前仍普遍小于互联网平台。
哪家强?怎么选?
互联网平台的核心吸引力在于其“全面性”与“成本优势”。在支付宝、微信里,能找到绝大多数公募基金产品,可以让投资者一站式浏览、比较和筛选成千上万只基金,无论是头部基金公司的旗舰产品,还是聚焦细分领域的小众策略基金,基本都能找到。
在费率方面,申购费打一折已成为这些平台的标配,这显著降低了投资者的交易成本。特别是对于习惯小额定期投资或需要频繁调整投资组合的投资者,长期累积可节省下不少钱。
银行渠道的基金产品则相对有限,不同银行销售的基金产品各异,有的小型银行甚至仅售卖十几个基金产品。然而,银行在服务方面独具优势。
投资者在银行渠道购买基金的资金,会算作其在银行的资产。一旦资产达到特定门槛,客户即可晋升为贵宾等级,解锁一系列专属权益与增值服务。
例如,在招商银行,当资产达到50万元的金葵花门槛,客户便能享有贵宾窗口和热线服务、专属理财经理的资产配置建议、部分业务手续费减免、兑换消费现金返还券,甚至包括机场和高铁贵宾厅服务等。
工商银行的财富理财客户通常需要100万元资产,可享受资深财富顾问服务、获取专属高收益理财产品的额度、个性化投资方案,以及健康关怀和紧急救援等非金融服务。
客户在银行的资产越多,银行提供的服务就越高级。另外,银行有强大的线下网点,也为投资者提供了便利和安全感,
手续费的高低固然是理财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笔费用,互联网平台以“低门槛、低成本、广覆盖”的特点,革新了基金购买的体验,普惠了广大投资者。但是,银行深厚的综合金融服务依然也有其价值,为高净值人群提供了超越单一产品交易的深度服务。
究竟是在互联网平台购买基金,还是在银行购买基金,这仍然需要投资者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