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辽宁日报)
转自:辽宁日报
朱忠鹤
日前,中国青年报以《古戏台还有“戏”吗——一群大学生走入乡野探寻文化振兴》为题,报道了一群大学生深入安徽乡野探寻古戏台以及谋划古戏台重焕生机的新闻。
读完这则新闻,笔者看到了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使命的自觉担当,也看到了乡村文化遗产生机再现的可能,由此给出判断:古戏台还会有“戏”。
古戏台的沉寂,是时代变迁的缩影。往前回溯,在电视尚未普及、网络也不曾铺天盖地的年代,古戏台是乡村当之无愧的“文化心脏”。每逢节庆吉日,十里八乡的村民便如潮水般涌向戏台。戏班的艺人们在锣鼓声中粉墨登场,生旦净丑各展绝技。台下,男女老少屏息凝神,时而为忠臣的冤屈扼腕叹息,时而为英雄的胜利欢呼雀跃。那些雕梁画栋间的彩绘,不仅是装饰,更是一个个凝固的故事,承载着几代人的集体记忆与情感共鸣。
然而,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加速推进,古戏台渐渐失去了往日的热闹,多数陷入了 “台上无戏、台下无人” 的尴尬境地。
这一次,年轻力量的参与,其意义远不止于完成几个具体的保护项目。在文化传承的漫长链条中,青年群体的关注与参与往往决定着传统文脉延续的生命力。大学生思维活跃、勇于创新,且熟练掌握潮流技术,能够以独特的视角解读传统文化,他们这一次的寻访与调查,实际上是在完成一场跨越时空的 “代际对话”。这种对话的价值在于,它能够让古老的戏台语言被年轻人所接受。这种由年轻一代自发形成的文化认同,远比单纯的宣传教育更具感染力,这正是破解文化遗产 “老龄化” 困境的关键所在。
当然,要让古戏台真正 “活” 起来,仅仅依靠大学生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构建政府、社区、市场多方协同的生态系统。从政府层面来看,应加大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的力度。可以将古戏台保护纳入乡村振兴的整体规划,设立专项修复资金,同时组织专业的文物保护团队对古戏台进行科学修缮。
地方社区的参与同样至关重要。古戏台作为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其生命力来源于村民的日常使用。浙江某村在修复古戏台后,定期组织村民开展戏曲表演、民俗活动,还成立了由老艺人与年轻人组成的戏曲社团,让戏台重新成为村民交流互动的场所。这种自发形成的文化活动,不仅丰富了乡村的精神生活,也让古戏台真正融入了当代乡村的日常生活。
市场力量的介入则能够为古戏台的活化利用提供可持续的动力。可以借鉴文旅融合的发展思路,开发以古戏台为核心的文化旅游项目。通过文旅融合、创意开发,让保护产生可持续的内生动力。三者的协同,本质上是重建文化遗产与当代生活的利益链接、情感链接、价值链接。
古戏台的 “戏”,从来不在过去的唱念做打中,而在它能否成为连接传统与未来的纽带。当青春力量与古老戏台相遇,碰撞出的不仅是保护方案的创新,更是文化传承的新动能。这正是乡村文化振兴最珍贵的火种。
上一篇:小心冰镇“快乐水”凉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