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湖州日报)
转自:湖州日报
记者 张翔
16日上午,浙江省核工业六二六大队(浙江省湖州地质院)浙北基础地质调查中心主任沈亲亲忙完手头工作后,便带着记者赶往埭溪,他们此行的目标是勘探湖州蕴藏丰富的萤石资源。10时许,抵达埭溪石门山脚时,已热浪蒸腾,气温达35℃。先行到达的2名队员正在进行点位勘探工作。大家随即沿着山路向上攀行。
勘探区域山路崎岖陡峭,车辆无法通行。沈亲亲和队友们肩扛手提地质锤、罗盘、样袋,在密林热浪中跋涉。尽管山间绿意葱茏,却丝毫感觉不到凉意。“山里像个蒸笼,更闷!”汗水迅速浸透他们的长袖长裤,沈亲亲说,这身“盔甲”防蚊虫挡荆棘,却也锁住了滚滚热浪。
约10分钟后,队伍抵达预定点位,沈亲亲即刻蹲身,右手地质锤对准岩石一角奋力敲击。碎石崩开,灰白色新鲜断面显露。他放下锤,举起放大镜贴近断面,细察纹理与颗粒;随后取出罗盘平放岩面,测量地层走向倾角。汗水不断滴落岩石与记录本上,他快速记下岩性、构造、可能的矿化迹象。“每一块石头都得‘较真’,风化面会骗人,矿藏的密码只藏在新断面里。”他解释道。
山路向上蜿蜒,队员们在不同点位重复这套动作:寻找基岩露头、敲击和观察新鲜断面、罗盘测量、详细记录。密林中,锤击岩石的声响成了闷热空气里单调而执着的节奏。
临近中午12时,第6个点位观测完毕。队伍下撤至埭溪镇管村矿区勘探项目部。简易厨房里,留守队员备好的午饭已上桌:红烧肉烧千张、一盘凉拌菜、一盆西红柿蛋汤,菜中盐味偏重。“高温作业出汗多,需要补充盐分。”沈亲亲解释说。此时在安吉深山的另外2组队员只能在山中吃点自带的八宝粥和火腿肠。他们每日山路步行,人均超2万步。
饭桌上,沈亲亲手机响起。他接通电话,静听汇报:“48米见大理岩了。”略作停顿,他对着话筒说:“继续打,打到60米再观察,岩芯图片发来看看。”沈亲亲说,这消息符合预期,算是个好信号。通话结束,山峦深处,队友们锤击岩石的声音已再次穿透林间响起,声声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