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光俊一生投身于蜀锦事业。
蜀锦服饰。
蜀锦熊猫纹样。
“麦穗初齐稚子娇,桑叶正肥蚕食饱。”5月21日,小满,也是春蚕结茧的时节,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走进成都古蜀蜀锦研究所,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蜀锦织造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省级工艺美术大师胡光俊一起走进蜀锦的世界,探寻其与小满节气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以及这项古老技艺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创新。
蜀锦织造技艺堪称古代高科技
四川古称“蜀”蚕丛之国”,是中国丝绸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色彩明艳、织纹精细、花型饱满、质地坚韧的蜀锦更是名扬天下。小满时节,春蚕结茧,为蜀锦的生产提供了最为关键的原材料——蚕丝。
“蜀锦是蚕丝绸产业里的一个品种,蚕丝绸产品包括绫、罗、绸、缎、绨、葛、呢、纱、绉、绡、绢、纺、绒、锦、绣15个种类,所用原料皆为蚕丝。”胡光俊介绍,“蚕丝的来源,始于桑树的种植,以桑叶喂蚕,经历精心养殖,最终收获蚕茧。”
在古代,满怀期望的蚕农丝商会在小满时举行祭蚕神仪式,以祈求蚕业的丰收,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谚语“小满动三车”中的“三车”,正是缫丝车、榨油车、踏水车。“相传,黄帝的夫人嫘祖出生于绵阳盐亭,是养蚕缫丝的始祖。她发现了一种吃树叶的虫子,其吐出的丝具有韧性,经过人工驯养,最终发展出了丝绸。”胡光俊阐述蜀地蚕桑丝绸业的悠久历史。
“在蜀锦的织造过程中,有诸多与生产相关的成语,如丝丝入扣、一丝不苟、锦上添花、花团锦簇等,这些成语生动地描绘了蜀锦制作的精细与严谨。”在胡光俊看来,蜀锦的织造技艺堪称古代高科技,“蜀锦图案纹样编程原理类似现代电脑的二进制,是数字化生产的典范。它以8、5、4等数字为倍数,通过数字的变换形成开口,从而织出精美的花纹。”
蜀锦纹样随时代变迁不断演变
“四川盆地温润的气候,是蚕桑丝绸业蓬勃发展的天然沃土,丝绸之路上的丝绸产品,大多源自四川。”胡光俊坦言,蜀锦是蚕丝绸的杰出代表,因其卓越的品质和独特的艺术价值,在古代曾被作为货币进行交换,享有“寸锦寸金”的美誉。蜀锦的纹样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演变。
“汉代,蜀锦纹样多与五行学说相结合,伴有吉祥铭文,如登高明望四海、富且昌、长生无极、吉祥如意、长乐明光等,寓意深远。‘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代织锦护臂,就是当时的杰出代表,不仅色彩鲜艳,更寓意着国家的繁荣与昌盛。到了唐代,受外来文化影响,蜀锦纹样发生了显著变化,逐渐摒弃了汉代的吉祥铭文,转而以植物纹为主,如典型的‘唐草纹’。”胡光俊说,宋代、元代、明代、清代,蜀锦纹样持续演变,不断融入新的元素和风格。
如今,胡光俊及团队在继承传统纹样的同时,还将成都的名胜古迹、大熊猫等元素融入其中,使蜀锦更具时代感和地域特色。如“花重锦官城”系列面料,将杜甫草堂、望江楼、廊桥、琴台路等成都标志性建筑融入纹样,深受消费者喜爱。去年11月“焕新非遗 天府之夜”活动上,知名博主李子柒身着一袭熊猫蜀锦长裙官宣回归,这身长裙就是她跟随胡光俊学习后亲自缝制的。
蜀锦织造的核心技艺从未改变
“蜀锦的核心织造技艺始终传承有序,未曾改变。”胡光俊表示,即使到了蜀锦工具不断更新换代的现代,蜀锦织造的核心技艺依然没变。“现在市场上也会有一些未经改造的织机生产的‘蜀锦’,虽然外观相似,但在核心技艺如装造和设计方面,与正宗蜀锦相去甚远。”
思及此,胡光俊强调,蜀锦行业亟须规范标准,以保护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维护其纯正的品质和声誉。“蜀锦作为国家名片,不仅是四川、成都的文化象征,更是中国对外交往的重要载体,在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胡光俊看来,蜀锦有四大工种、近70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有独特的技艺,从纹样设计到挑花结本,再到挽花工、织工合作生产……每一步都要按照工艺规格来进行。
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胡光俊带领团队积极探索创新之路,将蜀锦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开发出了很多产品。在传播方面,他积极拥抱新媒体,通过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渠道,分享蜀锦的历史传承、制作过程和精美产品,传承千年中式美学。
对于蜀锦,胡光俊寄予厚望,他希望有更多像李子柒一样的年轻人了解、加入这一行业,将这门古老工艺传承下去。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荀超 摄影报道
上一篇:引导企业“手拉手”促消费促发展
下一篇:云南省北京商会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