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黑龙江日报
□庞超 陈雪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优秀文化体系中的瑰宝,具有真实性、广泛性和生动性等特征,可谓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见证物”。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民众的文化自信和凝聚力具有积极意义。现阶段,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面临人才断层、缺失,传承形式较为单一等问题,亟需将其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中,丰富思政教育资源,提高大学生文化自觉;思政教育过程中,综合运用文字、视频、音像等载体,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方式,拓展思政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教学实践活动。以此,高校培养兼具专业知识、文化素养、技术能力和道德修养的高素质人才,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生成环境中得以保护和传承。
完善非遗与思政融合教育内容。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思政理论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是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基础。高校需要在不影响思政基本理论教学的基础上,结合各门课程特征,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在思政理论课程中增加非遗专题内容模块。不同地区高校选择当地的非遗项目,将具体非遗项目的历史渊源、基本特征、文化特色、传承保护现状等内容,与思政教育课程内容相结合,让学生在了解具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深入学习其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内容。将其蕴含的传统美德、民族精神品质、人物事迹等融入思政教育内容。例如,将剪纸、湘绣等非遗手工艺品的知识产权认定和保护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丰富课程内容文化底蕴,带领学生从法律制度、产权保护等学术视角学习思政内容;将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中,让学生了解其在我国历史发展进程中是如何衍生的,发掘其涵盖的民族生存智慧、抗争精神,深刻理解少数民族文化在我国文化强国建设中做出的贡献,增强大学生对非遗传承的认同感和使命感。将具体的非遗项目与思政教学相结合,开发地方性的高校思政教育特色教材。湖南地区高校整合湘湖非遗,开发“湘湖非遗教程”校本课程,确保思政教育以湘湖非遗为案例,对思政理论教学内容讲解和分析更加生动和具象化;通过深度分析非遗蕴含的文化价值,搭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之间的桥梁,让大学生深刻领悟思政学习和文化传承的内在联系、现实价值和融合发展潜力。此外,增加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时政热点内容,确保思政教育内容具有鲜活性。
开展“思政理论+历史+美育+国际表达”跨学科教学方式。高校要积极响应国家推动非遗传承和思政教育创新的号召,牵头成立思政教育跨学科教研组,思政教师和中国文化、艺术设计、英语等专业教师,协同开设“思政+非遗”融合教育课程。教研组结合“非遗热”,进一步研读《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协同开设“课程+思政”融合课程,如《多语种模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由中国文化教师带领学生追溯非遗项目的发展历史,厘清非物质文化遗产历经数千年见证我国文化变迁的历史脉络;通过展示博物馆馆藏文物图片等真实史料,让学生感受非遗在不同时代发展的独特性。基于此,教师将学生分为小组,以小组合作方式制作非遗手工艺品,清晰了解其工艺特点,感受非遗之美,更好地继承和发扬。英语教师给不同小组布置学习任务,让不同小组负责非遗相关词汇、文化典故等关键内容的提炼,向外国民众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场景;通过撰写非遗传承的英文介绍或者演讲稿,提升学生的文化认知、地道英语表达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开阔学生国际传播视野。思政教师系统、深入地讲解非遗传承的多元价值。价值维度,非遗本身承载着深刻的民族记忆,能够巩固文化根基、凝聚社会力量、传递先辈智慧,滋养大学生精神世界;非遗赋能文旅产业,创造更多经济价值。教师总结非遗传承与民族精神和家国情怀培养有机结合的教学方式,合力完善“思政理论+历史+美育+国际表达”于一体的跨学科思政教学架构;过程中,各学科教师开展多维度、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培育学生创新思维、实操能力,激发学生对非遗传承的探索欲。
加强“校内+校外”非遗与思政融合实践教学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活态传承,需要学生充分参与非遗保护与传承实践,充分检验思政教育融合非遗的理论知识,主动、自觉推进非遗活态传承工作。据此,高校应注重开展“校内+校外”非遗与思政融合育人实践活动。校内,高校思政教师可借助VR、AR技术,为学生提供以非遗实物为依托的影像、图片、纪录片等学习资源;让学生以此为例,将非遗及其历史沿革、附加的精神价值等转化为生动的故事情节,以小组形式制作“思政+非遗传承”为主题的短视频,丰富非遗传承形式,使非遗“活”起来。建立非遗双创中心、非遗陈列馆、非遗传承人工作室等实践教学基地,邀请非遗大师、新生代传承人与思政教师共同开展教学活动,向学生传授非遗技艺制作技巧,讲授传承非遗制作应不忘初心、不断创新。校外,高校可与非遗大师工作室、非遗工作坊、数字媒体企业构建多元合作关系,共同举办非遗直播活动、非遗与思政融合教育学术交流活动、教师培训活动、非遗传承人纳新活动等,为大学生深入领会非遗传承的意义、所需知识、所需文化素养和思想品格等提供平台;阶段性组织大学生前往非遗发源地、传承基地进行田野调查,深入了解非遗的社会传承情况,搜集真实数据和文化传承史料,书写体验式学习报告,提升实践学习能力,彰显思政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双重育人实效。
[作者均为重庆对外经贸学院文学与创意传播学院中级讲师(专任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