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黑龙江日报
□梁洁
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承载着各民族传统造物智慧、审美意识和价值观念,见证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在长期生产实践中所表现出的精益求精、孜孜不倦的精神品质,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也是镌刻着人类智慧光芒的“活化石”。但随着现代工业化、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众多依赖口传心授的手工技艺类非遗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传承队伍青黄不接,年轻一代对传统手工技艺的兴趣不浓,致使手工技艺类非遗传承面临诸多困境。基于此,推动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存续与发展已迫在眉睫。近年来,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产品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与路径,逐渐成为推动其传承与发展的强大动力。以数字技术赋能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产品的设计、展示和传播,既可提升非遗的“能见度”,也可促进非遗手工艺“焕新”。
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产品数字化设计
从融入5G、VR、AR等数字手段的“文创+IP”,到拥有广袤想象空间的元宇宙,数字文创已进入发展快车道,成为数字经济新的增长点之一。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蕴含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内涵,是新时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支撑。基于此,设计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数字文创产品,推动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产品推陈出新、与时俱进,具有重要意义。在设计之前,设计师应借助大数据分析工具,分析电商平台上手工技艺类非遗文创产品的销售数据、用户评价,以及社交媒体上关于手工技艺类非遗话题的讨论热度、关注点,进而了解消费者对手工类非遗文创产品的喜好趋势。在设计时,设计师要运用Adobe Illustrator、Blender、Maya等数字工具,将传统手工技艺元素转化为数字化图形,采用色彩调整、材质渲染等方式创新设计表现形式,突破传统手工创作局限。例如,“龙镇海”中国漆镇纸项目先由创智联盟通过数字化手段进行产品设计和三维建模,利用3D打印技术实现整体成型,最后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运用脱胎漆器传统髹饰技艺进行精细涂装和抛光处理。可以帮助企业进行非遗产品的创新,还可以协助非遗传承人改进传统非遗手工艺,提高工作效率。
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产品数字化展示
当李子柒于田园风光中轻捻丝线,将蜀绣的细腻针法徐徐展现;山白在清幽小院里灵活摆弄竹条,演示竹编的精妙技艺……往昔鲜为人知、偏居一隅的非遗手工技艺,在对他们的镜头捕捉下,散发出独特魅力,这些现象级短视频博主的爆火让曾经“藏在深闺”的非遗在数字时代“触网而生”,并“活”在当下。一方面,短视频平台展现出较强的传播效能与互动活力,是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传承不可或缺的助力。传承人可借助短视频全面、动态地展现手工技艺的制作流程,让观众直观感受技艺操作的精妙之处,配合短视频短平快的节奏,快速抓住观众眼球。为提升短视频吸引力,传承人还可在内容创作中融入情感故事,包括讲述自身学艺的曲折经历、制作过程中的难忘瞬间等,促使观众与非遗技艺建立深层次情感连接。另一方面,数字藏品的蓬勃发展也为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产品开拓了全新的展示平台。故而可借助区块链技术,为非遗手工艺品打造专属且唯一的数字标识,打通数字化产品从发行、出版,交易、收藏的全流程通道,如临沂郯城木旋玩具数字藏品、南京云锦数字藏品等。
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产品数字化传播
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数字技术的快速进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带来了革命性变化。以往,非遗传承主要依靠师徒间的口授、现场展演等传统方式,传播范围和影响力相对有限。近年来,在数字技术赋能下,非遗产品可借助线上平台跨越地域限制,触达全球受众,极大地提升了非遗文化的可见度和影响力。在数字时代,一是要系统化构建非遗社交媒体传播矩阵,在微信、微博、小红书、抖音等主流平台同步建立官方账号,形成多平台联动的传播网络;通过图文、视频、VR/AR等多媒体形式,以及线上交互体验活动,增强非遗品牌知名度、美誉度、讨论度和传播度。二是要积极拓展电商渠道布局,依托与主流电商平台及直播带货渠道的战略合作,实现非遗产品的商业化转化。入驻淘宝、京东、拼多多等综合电商平台,设立非遗产品专区或旗舰店,开拓亚马逊、Etsy等跨境电商渠道,推动非遗产品走向国际市场。以阳都草编技艺为例,传承人孟祥君通过电商平台销售手工编织包,在保留传统工艺特色的同时,融入现代设计元素,成功打开了年轻消费市场,实现文化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双重提升。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文化和科技的每一次融合都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有力引擎,促进人类社会发展进步。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应当继续深化数字技术在非遗保护中的创新应用,既要坚守文化根脉,又要勇于开拓创新,进而让承载着中华民族智慧结晶的非遗技艺在数字时代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
(作者系百色学院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