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就业长在产业上”的思路激活供需两端,湖北省近年来针对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多措并举,挖深做大人力资源“蓄水池”,从破解“有活没人干”来解决“有人没活干”的就业结构性矛盾,促进青年群体高质量充分就业。
把脉:找出青年就业“堵点”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择业观不清晰、随大流,加之学用脱节造成学不对岗等,使得部分青年就业面临结构性矛盾。
学用脱节造成“有活没人干”现象。不少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间存在“缝隙”,致使从学到用难以紧密咬合。以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领域为例,工信部发布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称,到2025年,相关人才总量预计达到120万人,但人才缺口预计将达103万人。“学校专业框架下培养的学生,有时难以满足研发生产一线所需复合型人才的要求。”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商研总部智能网联首席专家陈晖说。
与此同时,“学而不用”也一定程度存在。一些受访的中专、大专学生告诉记者,不少同学花时间学了技术,但毕业后却选择相关行业销售工作,觉得工厂生产一线软硬件环境差。
“以时间换空间”的就业心态,加剧不确定性。面对就业大潮,一些人选择慢就业,一些人选择考公务员、考研延后就业。“不少学生缺乏清晰的自我规划,客观上对毕业生求职带来了影响。”武汉多所高校招生就业处负责人说,选择慢就业使得一些毕业生错过了招聘高峰。
“望城市畏县乡”就业观仍存。喜好大城市、热门岗、靓工种、轻巧事者居多,愿意到基层一线者偏少。1989年出生的田淑娴,从浙江海洋大学硕士毕业后回到家乡湖北咸宁赤壁市,建立了具有高科技水准的智慧农场。她说,“我们接轨了现代化、高科技,可还是难吸引优秀青年人才。不少大学生一听是到村里工作,就打消了念头。”湖北工业大学研究生张帅龙说,考虑到环境、配套,加之对农村发展现状不了解,多数人还是倾向到省会、二三线城市就业。
施策:促进就业与产业发展相结合
针对就业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作为高校大省,湖北近年来积极整合资源,把促进就业和推动产业发展相结合,开发、优化“荆楚就业”等小程序和就业服务信息化平台,将“就业长在产业上”嵌入从人才培养到岗位使用的全链条。